以前老觉得“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至高境界,做人可以争强好胜,但不该过于看重输赢,保持良好的平衡心态,才有可能笑在最后,笑得最好。
最近在这个问题上的想法有些变化,特别是对以下三组关系有新的理解:
1、自利与利他
人天生是自利的,利他是受自利驱使。《九型人格》里的第二型助人者,听起来比较高大上,开朗热情,富有同情心和同理心,把为他人服务当作人生乐事,愿为他人全心全意付出,即使个人利益受损也在所不惜,是生活中的活雷锋。但实际上,第二型人对别人好是要求回报的,是希望他人能给予自己同样甚至更多的回报。如果求之不得,就会感到失望,会过分地干预他人的生活。沿着不健康的心路走下去,还会以高压或神经质的方式强制他人给予回报,“圣徒”可能变成“吸血鬼”,成为身心疾病的受害者。
有上述表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二型人不敢正视和承认自己的正当需要,认为为自己是自私的,会受到惩罚。所以就假装自己没有任何需要。而人性不可违,明明是自私的,却不敢正大光明地去追求私利,还要通过控制他人来实现。最后不仅没能曲线救国,还招致他人痛恨和厌烦,走向了反面。
不敢爱自己,是第二型人所有痛苦的源头。要改变自欺欺人的状态,就该承认一己私利和需要是正当的,要先学会爱自己,再去爱别人。
自利与利他,无论你承认不承认,他就在那里影响着你的一举一动。如果认识不到位或错位,生活就会以他自己的方式让你明白。
2、竞争与合作
被宣教惯了,很多人不敢承认自利是天生的。想想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天天吵架,为他多吃一口你少吃一口,为父母偏心争来吵去,争夺自己该得的一份,再正常不过。放开二胎后,报上常常会看到新闻,老大跟爸爸妈妈说,如果你们生老二,我就去死,吓得家长面无人色,不敢再生。社会舆论也开始声讨独生子女的“独”。其实错不在孩子的自私,而在于父母没能让孩子明白自私要有度。孔融正常的反应应该也是想吃大个的梨,让梨成为佳话,是因为觉得他可以吃大的而没吃,才受到表扬。如果人人都想抢最大的,大家就会闹个不停。所以孔融的”不争“才会显得高风亮节,才会占据“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制高点。
过度自利也为有限的社会资源所不容,所以大家要根据一定的规则竞争。竞争可以让有能力的人获得更多资源,让稍差一点、又想上进的人更加努力,实现双赢。跟旗鼓相当的人争才有看头,双方才都会有进步。实力相差太悬殊,不值得一争。在这个时候如果“不争”,要么是实力太强,不屑于争,要么是实力太弱,不敢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是自己安慰自己。
竞争过度也会害已。争得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恐怕难以持久。斗来斗去,就会考虑合作的可能性。尤其是可以把超出自己能力圈的事交给别人的干,这就是合作。但做好的蛋糕,要按实力分配。
合作也需要实力。脑洞大开的是这句话:“弱者找强者合作,那不叫合作,叫加入"。如果人微言轻,先不要异想天开,要想办法在大机器上找到个能发挥作用的位置,先长本事再说合作。
3、赢与输
竞争或者合作都是为了赢。竞争是为了蛋糕分得大,合作是要先把蛋糕做大,再从中分块大的,实现互利共赢。
参与竞争或合作的人中少有求输的,再不济也要求不输吧?但求赢和不输之间还真差了不少。求赢的人可以享受挑战极限时,一切尽在掌握的控制感,会为此加倍努力,为自己创造跳一跳够得到的可能,赢的可能性比较大。而求不输的人,容易在原有的舒适圈里打转转,难有大长进。
竞争即是跟别人争输赢,更是为自己创造发展的机会。今年四月,罗永浩访谈中被问到作为一个创业公司,做点什么不好,偏要到已经白热化的手机领域里竞争?他说,之所以公开真刀真枪地跟世界500强竞争,是想为自己储备足够多的人才、技术和专利,以便赢得在下一次平台革命”上牌桌“的机会。罗振宇点评时说,就凭这句话,老罗一定赢!哪怕这次创业失败,他也一定会赢在未来。
重新理解这三组关系,其实有助于光明正大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需要实力的,实力不到,只靠心态平衡致胜是瞎耽误工夫。该争的时候不争,就会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爱拼才会赢,保持争的心态,拥有赢的实力,未来才会笑得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