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早和儿子下的一盘棋,下到这个局面,白棋已经无力回天。没错,我用的就是白棋。
你可能会说:“你儿子应该上过围棋课外班吧?能赢你还不正常。”如果真是这样,我就不会写上一篇文章来说这件事了。
事实上,儿子是受我影响才学的围棋,他也只是我看围棋基础教学视频时跟我一起学的。说实话,教学视频我自己在空闲时间早已看过一遍,而后才邀儿子一起看。也就是说,我看了两遍,儿子只看了一遍。
另外,围棋书籍,我看完了三本,将其中所有习题都做了一遍,也在围棋各种APP中做过很多死活题。儿子却一本也没看过,也很少做题。而他却在我不让子的情况下中盘赢了我。
输棋的那一刻,一丝惆怅萦绕心头,随即又一丝欣慰接踵而来。惆怅的当然是因为疏忽而错失良机,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更何况我是有N多着不慎。欣慰的是,儿子对围棋的悟性比我高太多了,未经雕琢,也能光彩照人。
若是从小刻意培养,估计现在也能拿个业余几段了。虽说现在这个岁数学棋有些晚,但他若是想学,我也会给他机会去学。做父母的还是希望尽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发展,多会一门技能就多会一门,“技多不压身”嘛!
思路回到我自己身上,除了因为岁数大,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可能不如小时候,但我看了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技巧,做了那么多题,却输给了儿子,总是有些不甘心。这件事值得仔细推敲推敲。
1.实践不够
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1946年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听讲和阅读对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只有5%和10%,而通过实践却可以达到75%。
细细想来,从学习围棋开始,网上真正下棋次数,用10个指头都能数得过来。而线下几乎只和儿子下过。那么在实战经验上,我和儿子可以说处于同一起跑线。
看了三本书、听了几十节围棋课,做了上百道题的我,若没有通过实战去巩固,棋艺水平是很难有所长进的,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忘。
要想提高棋艺,还是要多下棋。
2.怕输
无论是日本将棋,中国象棋还是围棋,学过之后,我都不怎么找不认识的人下,只和身边认识的人切磋。不下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怕输。
下棋App上会有积分,赢了加分,输了降分。遇到水平低的对手还好,遇到同级或高手后,想涨分很难,还会降分。这就让我的内心产生出一种恐惧感,不想失去现在的地位。越是不想失去,就越是害怕下棋。为了欺骗自己,把下棋时间拿来看书,想从理论上增加自己的棋艺。殊不知这样的学习效率反而会降低。下棋终究还是要去下才会有收获。
而且下棋还要和比自己水平稍高的人下棋。对手水平低,容易让自己盲目自信,以为自己了不起,看不到自己的弱点,下棋时就容易分心、走神,该赢的棋反而可能会输。而和高手下棋,因为对方水平太高,很多招式领悟不了,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这么下,这样容易打消自己的信心,也不会太有长进。就像《心流》书中所说,要让自己处于心流的范围内,才会感受到愉悦和满足感。《刻意练习》中也说过,要超越自己的舒适区,这样才能算是有效练习。
想一想,下棋类App上面的匹配机制,不就是《心流》和《刻意练习》的体现吗?
3.轻敌
总是认为儿子学的没自己多,不可能下得过我,从而轻敌,让精神松懈,最后输棋。早上的棋局,下面的一块黑棋,本来已是我囊中之物,志在必得。但因为过于轻敌,反倒被儿子吃掉了不少子。
所以下次,要正视这一点,儿子水平或许已经超过了我,每一步棋都要认真对待了。
结语
输给了儿子并不可怕,不去实践、不敢去下、轻敌,才是可怕。这三座大山,想明白了,就要去克服,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将三座大山摆平。下一次,我不会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