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这本书之前我先感谢一个人,谢谢XX副主任给我这次机会为大家做好书推荐,深思熟虑后我推荐在大学时就曾看过的一本书,书名叫《少有人走的路》。它是由杰出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以从业经验为基础写作的此书,它没做任何宣传却在畅销书排行榜上一直持续了近二十年,连《华盛顿邮报》的书评都会说:“这本书出自上帝之手。”
这本书共分为四部分: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每一部分采用分层递进的形式阐述了作者的观点,也相信拜读此书的人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进入了一种自我思考的境界。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
最近翻来看看,结果正文的第一句话就切中了我的痛点——人生苦难重重。是啊,人这一辈子,谁还没点事啊,每次都在想:这个事赶紧过去吧。只要这个事情过去了,以后就没事了。其实呢,这个事儿过去了,还有那个事儿来,那个事儿过去了,还有那那个事儿来。所以: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当然理解并接受人生苦难,并不是让我们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土里撅着屁股挨打,而是要正视他,解决他,而解决的首要方案是自律。自律的四大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1)推迟满足感很有意思,他解读自律不是苦行僧,不是阉割欲望,而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埃尔德里奇说,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并且带来更大的痛苦或是压抑。最典型的,就是“拖延症”患者。他们通常最先解决最简单的问题,而后留下棘手的问题,迟迟不解决,盼着这个问题会自动消失。但最后,问题仍然还是要解决,可是已经到了一种“火烧眉毛”的地步,反而给自己造成了痛苦。;
2)承担责任呢,“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斯科特派克说,其实,大部分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些心理问题。患有神经官能症或是人格失调症。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认为很多事情错在自己。而人格失调症患者不愿意承担责任,把很多错误都归咎于别人。而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反复地自我审视,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判断自己该为什么人和什么事负责。唯恐避之不及和指望别人来解决都不是明智之举。我们应该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要由我来解决。”进而培养自己承担责任的意识,获得心智的成熟。;
3)尊重事实:“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得心应手”;说谎通常会隐藏事实的真相。但同时也在自欺欺人。例如,很多家长过于保护和溺爱孩子,束缚了他们的成长。可他们通常会说“那是因为我们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我们有时候会用谎言把问题掩盖,以为这样就相安无事了。但其实不然,被藏起来的问题,终有一天会暴露,给你的生活带来更大的痛苦,其杀伤力比之前要大得多。所以我们要忠于事实。
4)保持平衡,自律不是一味的完全自律,需要特殊的“约束”——保持平衡:“你以追求诚实为己任,也需要保留部分事实和真相。不少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缺少灵活的情绪反馈系统。而要想生活更加顺遂,我们要应该建立一套灵活的情绪系统,提高情商。我们不仅要有生气的能力,也要有克制脾气的能力。
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和自己或别人的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平衡。而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是“放弃”。放弃多余的或是会让生活失去平衡的欲望或是行动。例如,有人很想用2年的时间,在北京买房子,所以拼命工作,还兼职2-3份其他工作,每天把自己的休息时间减少到可怜的三四个小时,然后有一天,身体终于超过负荷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但如果他能放弃2年在北京买房的欲望,把计划设置得更合理,他的生活便会变得平衡。
你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为使人生规范、高效、务实,必须学会推迟满足感,要把眼光放远。还要尽可能过好眼下的生活,要通过适当的努力,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
至于自律的原动力——爱——印象深刻的情感上的“意愿”和生理或心理的“欲望”区别:”斯科特.派克说,爱能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但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1)符合当事人的意愿
首先要自我反省,确认自己的行为是对方所需要的,确定自己的动力是为对方着想。否则,这不是真正的爱。
(2)真正的爱,即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首先,人得学会爱自己,然后才有可能去爱别人。我们付出的爱,应该是能让他人进步或者成长,同时也让自己更加成熟。
(3)爱,需要付出努力
停留在口头上的,不是爱。爱是一种行动,需要我们付出努力。
(4)爱,是一种意愿
爱和欲望不同。只有强大到可以转换为行动的欲望,才能被称之为意愿。例如,“我今晚想去游泳”和“今晚我要去游泳”,前者是一种欲望,而后着才能被称之为意愿。
想爱不等于去爱,爱的想法也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一种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爱一个人而没有付出行动,就等于从未爱过。
正是因为爱是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所以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在读第四部分时,内心中总有两股力量在打架。
“我想坐下来认真地看会儿书,但经不起朋友的呼唤就跟着他们腐败去了。”“我想拒绝朋友的要求,但碍于面子又不得不违心地答应。”这样的生活状态并不是我们想要的,这使我们经常生活在一种烦躁和空虚中。你做的都是你意识中的事,而我想的却存在于你的潜意识中。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关联出现了问题,这就是心理疾病的根源。那这些想法为什么会进入“潜意识”,要受到压制呢?它们为什么要受到“意识”的抛弃?是因为我们的‘意识’不愿意面对这种情形,不愿承受处理消极情感而带来的痛苦,因而宁可视而不见。是的,它背后的根源是人类的恐惧和懒惰的天性。
人生本来就是苦难重重的,而不是安逸舒适的。这是《少有人走的路》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
我们应该面对那些不舒服和痛苦,逃避的结果只能是更多的不舒服和痛苦。人的心理成熟过程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很多人都说:我不知道我自己想要什么。其实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我没有勇气和足够的努力去面对和争取我想要的。书籍存在的目的之一,是向生活在线性中的我们展现另外生活的可能。
没有什么比打开心扉去接受世界更重要。每个人都是一个个单独的点,如果不看出去,可能看到的永远都是自己这个点,也就永远都是自己这个角度。
为了实现这种人生梦想,那就有好多事情要做。比如你要正视自己的问题,停止抱怨与唠叨,真正停下来去面对自我。比如你要知道自己的价值,要相信自己的价值,在爱别人之前,要好好爱自己。比如你是能够自我完满的,不要让过去和当下的一些表面痛苦阻止你前进的步伐。比如,不要让之前的行事与思维模式封闭你学习新东西的意愿和渴望。再比如,世界其实是充满善与爱意的,只要你愿意相信。
帮朋友荐书之一: 再读《少有人走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