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维分成三种,一种是理性思维,另一种是知性思维,再就是形象思维。在很多时间里沉湎于这些脱离实际的思维活动中是很不好的,这会导致应对现实能力的缺失。例如,现代人有很多时间接触手机,在手机中看文字、图象等,这有获得知识的好处,但是花很多时间于此,那么应付现实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与保持。
不是说人类不需要这些思维,而是只需要花较少的时间进行这方面活动,而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应对现实。实际上大部分人就是这样的,他们往往没有更多时间进行思考。但是,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部分人在增多,随着智能手机的使用,也方便了这种思维。
生活本身是应对实际的,生产活动也是这样,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是用较少的时间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类人,例如文学家、设计师、科学家或者思想家这些以概念或者观念为工作对象的人群容易沉陷于精神世界中,产生脱离实际的毛病。
人本质上是与现实打交道的高级生命,沉湎于思考而脱离实际,这容易与现实生活以及各种各样的环境不协调。另一方面,用大量时间进行思考,那就没有时间与实际对象接触,所想所思的也不是实际问题,长此下去就会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不熟悉实际事物,另一方面不善于应对人际关系,而且会产生不关心他人、对他人冷漠的毛病。一个人心里时刻想着他人,那就几乎做到一个人一样,通过沟通交流,其冷暖痛痒均知并替其着想,这是全心的关爱,一般只发生于母子、母女之间。但是普通人之间多多少少有这一点的,有些人对他人关爱多一些,有些人少一些,而且分出层次与程度的差别。
一个人想着他人才能产生仁爱之心,过于概念性思考与学习,那就沉浸在无特殊人性的概念中,那就忽略了周边的活生生的需要你关爱的人。这种情况在作家与诗人那里出现一些典型的例子,个别人陷于抽象的小说人物想象中与空洞的诗情画意中,到后来在实际生活中显得贫乏孤独,经受不了感情打击,其实人就是由于社会联系而存在的感情生命,生活在感情世界中,没有社会人际感情,固然可以只与大自然亲近,但是没有了人生意义。
克服这一点的,正是要以接触实际,应对实际为主,在做实际事情中思考,从而达成与现实的交流与行动。例如参与生活,做家务劳动,体力劳动等,还有就是人类创造的许多艺术活动是现实活动,因此,掌握一些艺术技能是有益的,可以克服脱离实际进行空洞思考的毛病。那些实干家其实是较少思考的,他们在产生了目标并规划了实现的方法之后就坚持住这一点而强调执行了,不再过份思考,注意力也就在实际对象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