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半小时》系列大热,从以漫画的方式趣说历史起家,随着市场认可度逐渐高升,甚至形成了半小时热的境况。观众的爱看和愿意埋单,也为这一创作团队保持持续出书,磨刀霍霍向着其他题材的原因。
而在《半小时》现象的背后,却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教育问题。
为什么近些年,看似不上路子的书却占据着畅销榜,正史野说成了风气呢?
原因很简单,人们看惯了官方学术的口吻,在一篇篇必读背诵文采斐然的诗词背后,却是淡乎寡味,质木无文的推荐赏析。只能说一声,行文架构工整、用词谴句工整、情不外露的好评论。却不能够符合人性。
人性,要的是有趣,要的是有小故事,要的是能够形成记忆的脑回路,而不是作者、生年、字号、官职这些。
在正史为人淡忘后,不为普通民众所喜也是符合阅读审美层次下降的趋势,而求新出奇,以现代人的口吻、现代人的思维、现代人的工具,去说着古人,自有吸引人之处。
《半小时》系列就此应运而生。
在此之前,《明朝那些事儿》应该算是开了个好头,后来也有袁腾飞系列,在动漫上出现了《如果历史是一群喵》等。
而他们的共同类型就是打破正史的引经据典,重帝王将相而轻底层,重道德说教而轻观念存在本身,重官方声音而轻四野之音。
其实,更重要一点在于,阅读难度降低了,趣味性增加了,还让读者感觉自己在读“史”。在学习。
这样的历史在科普大众的时候,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将历史视为儿戏。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不读书的人来说,没有这些趣味性的读物,他们也不会拿起正史去读,正如同人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多数来源古装剧而非纪录片或正史一样。
因此也怪不得这些读物的出现,污染了历史这一书目吧。
以后,孩子可能对鲁班的认识,是那个机器人了,而少了历史的凝重、敬意和温情,这也正是娱乐化社会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