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的非典,我们在学校里不能外出,爸妈给我送东西老师都没让我去拿,也把我父母劝回了。我并不知道在北京的肺炎有多可怕,那时并不是现在的自媒体时代。待在学校也不开课,也没被宣传一定要戴口罩,更没抢过物资。每天就是躺在床上看看书,和室友看看电视,自己啃啃绿豆饼和面包,当时体重达到巅峰是真的。
工作15年,再次遇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从一开始我还不以为然,到很快被要求戴口罩、测体温、通行证、检查站等一系列的措施后,我突然明白了自己不过是被城市豢养的人而已。当城市功能被限制甚至取消以后,我面临一阵巨大的空洞,不仅会每日被动面对官方数据、专家讲解、朋友圈恐惧、电商类抢购,还会产生一种活在恐惧的莫名里,这不是我对死的恐惧,是我对生活秩序和内容的恐惧。不知不觉,我在城市里养成所谓的生活方式,现在看来根本不洋气,空气、水源都要再付费使用了,当下家里一定有空气净化器和饮水过滤器。我突然不明白当初非要到苏州工作的初衷,只是就算回了家乡的小县城,也逃不过城市化……这次深深体会城市人口的无奈、无力、脆弱、惜命,和以往那热气腾腾的赚钱奋斗形成巨大反差。这个时候,检验逻辑和思维的考卷每时每刻都有令我匪夷所思的回答。最早我为中医发声就引来各种否定和质疑,最后大家去抢双黄连;一直都有户外运动的我,被小区保安质问跑步时为啥不戴口罩,明明官方和专家都说了在户外可以不戴口罩;单位在吃饭和中央空调等事情的处置上我也不与苟同。天天被额温枪扫描,大家还是一副严阵以待的表情和气势,很多朋友甚至一天给自己在家量好几次体温……我坚决同意隔离措施,但对于执行的法律法规依据和公理常识判断,我还是保留个人意见。
封城可以,按下暂停键也可以,但这背后付出的代价并不亚于病死率。非典治愈人员中有严重后遗症,至今因病致贫。在这次战役里城市人口付出的生活成本代价也将影响日后。对,特殊时期特殊应对,每个人都要咬牙活着努力撑下去。那以后呢?如果没有实际行动,我这个被豢养的城市人一定还会被“禁足”,因为病毒一直在升级,时不时就冒出来玩耍一下。现在的我有收入年纪尚不大,很难想象如果我是这次疫情里根本没买到口罩的独居老人,要如何挨过两个甚至更多的14天。城市的狂欢只属于一部分人,城市的放弃可能是很多无法发声的普通人。我以为这种自然法则下的人为因素,会使看起来优越舒适的生活瞬间变为泡影。我除了购置人身保险学习医疗常识以外,对于生命个体而言还能做哪些看起来“滑稽”的准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老话永远没有过时。
我不是个悲观主义者,我知道时间没有停止生活也将继续。在历史事件背景里,如果只做看客就显得太被动了。断舍离的能力需要反复训练,灾难片里的自救和救他都是日常积累的考验。我已经主动屏蔽负能量或者煽情的宣传,只想认真思考自己的责任和未来。再普通的人都不应只顾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平淡的生活就应该是具备顺水推舟的能力,不管这水是小溪小河还是大浪大海。起码我们的内心能在危险面前保持温润如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