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史记》百讲,学习笔记系列006-1
“帝”意味着什么?
《史记》郑玄的注里就提到“帝”是道德、品德,“德合五帝坐星者”——德高望重可以和地位相配,这样的人才能称“帝”。
郑玄还引用了《坤灵图》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
堂堂正正,不为自己谋私利,具有这样品德的人才能被称为“帝”。
因此我们看到“五帝”的时代,都不是一个“家天下”的时代,而是一个“天下为公”的时代。
关于“帝”,司马迁还说“帝”必须是恩德很深的人,所以他的子孙才会被老百姓立为天帝。
司马迁还问:你以为这些作为布衣匹夫起家的人,他的后代能够无缘无故地崛起吗?
不可能,这都是因为他的先世积的厚德。
有多大的德呢?
为民请宿命——有什么样的风雨,我能够替老百姓挡着;
如果有灾难降临,我替老百姓去赎命,替老百姓去死。
这样的人才有万世之德,黄帝就是这样的人物。
从这些叙述里,我们看到中国始祖不是建立在神的绝对性上,而是建立在对老百姓有大恩大德的人文基础上。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始祖是一种人文的始祖,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建立在人文的基础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