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Apr11# Communication:The Contex

#Apr11# Communication:The Contex

作者: IDSmr2017 | 来源:发表于2017-04-18 23:14 被阅读0次

在过去一周,小组成员认真的研读了Dean C. Barnlund所著的“Communication:The Context Of Change”一文。谈及沟通的存在意义,通常人们遇到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问题的解决途径。人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既是被动的接受者,又是一个积极的感官信号的发出者,在交流的过程中开始无意识的学习和模糊的认识世界。

一、矛盾的沟通

沟通还是不沟通,这是一个问题。人们有可能处于这样一个矛盾的境地:不交流,与外界隔离,暂时是(心理上)安全的,长久却使得自己处于不能成长的真空状态;与信任的人交流,却由于该人的不可靠,导致自身处境更加危险。也许经历过这样处境的人不少,明白这样的痛苦,或许能够增长自身的智慧,从此产生新的沟通方法;然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是像文中后部建议的那样,诚实地、不带评判色彩地沟通?诚然有一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选择坦诚沟通,信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排斥先入为主的地位高下。但是如文中所提到的,真实的人性往往是你不知道自己在防御(defense),实际上确实在防御(defense);偏见之所以是偏见,正是因为你自己不知道其存在。

抱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就会认识到即便有可能在沟通中受到损伤,损伤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我们尊重人性,但是我们也追求诚实美德。我们知道人性阴暗的一面,但是我们更加相信人性光辉的一面可以为我们带来希望。

二、单向交流与双向交流对交流的不同影响

1.单向交流是非常恶劣的

由于交流中一方的固执己见的“绝对正确”,或传递出来的操纵目的和审视目的,甚至带来的威胁感,都会限制交流甚至使交流变为单向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处于被动的一方会遗忘自己的经历,隔离自己的感受并封闭自己的想法,这导致信息仅从主动的一方传向被动的一方,而无法得到相应的回馈。这种单向交流中双方使彼此孤立的,不但很难正确地传达信息,而且使被动的一方受到强烈的负面情绪影响进而使信息得到扭曲。

2.双向交流才能产生更多的意义

在双向交流中,双方的共同参与才能通过流畅的观点交换获得更准确的相互理解,从而享受交流的愉悦。但是这种交流要求聆听的一方乐于接收改变,即使这种改变会令人感到不知所措,因为这意味着自身构建体系的变化,所以为了避免抵触情绪的产生,这种交流中必须避免对其中一方抱有审视的态度,这样交流双方才能感到舒适,更广泛地表达并检验交流双方之间的差异,以求达到一种共同理解而不是互相攻击,而这种共同理解显然对双方内在体系是有益的。

三、团体决策优于个人决策

一个决策的制定往往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的结果,更多的交流往往有助于卓越决策的产生,像是评审会议、座谈会议或是建立讨论小组,其目的都是为了希望通过团体的交流讨论,可以从他人的知识体系中获得更多信息,集中更多的智慧,增加选择的多样性,应付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

由于决策群体的成员的不同背景,从事不同的工作,熟悉不同的知识,掌握不同的信息,容易形成互补性,进而挖掘出更多的令人满意的行动方案。同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决策者跳脱出固有的思维圈子,因为具有不同背景、经验的不同成员在交流的过程中,选测收集的信息、要解决的问题的类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往往都有很大差异,他们的广泛参与有利于提高决策时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群体决策还提供了决策的可接受性,有助于决策的顺利实施。由于决策群体的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所形成的决策是在综合各成员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对问题的趋于一致的看法,因而有利于有关部门或人员的理解和接受,在实施中也容易得到有关部门的相互支持与配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决策实施的质量。

同时集体决策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有可能被提出的问题尚未经过讨论就一致通过,因为在集体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存在从众压力。群体成员希望被群体接受和重视的愿望可能会导致不同意见被压制,在决策时使群体成员都追求观点的统一。此外还有可能提出反对意见的人没能坚持最初的观点,由于种种因素最终妥协。 如果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深究,阻碍了交流的顺畅性,就会大大降低决策的质量。

四、即时通讯软件对交流的影响

语言最初产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这种信息不仅传达着知识和智慧,还传递着感情。随着纸笔的发明,乃至电报、传真、电话和如今的互联网,各类交流工具的产生逐渐降低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缺少了人际交流的社会让人担心不已,因为根据Barnlund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人能够通过对不同信息的获取和理解,最终达到转变自身的结果,而这种转变的结果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的。

当屏幕变为了我们大多数时间“交流”的对象之后,每个人获取的信息差异度在不断增加。伴随着其后续独自思考的逐渐深入,人们会为其内核的世界观、价值观建立起厚重而坚硬的藩篱,这种“自我保护措施”是在人不断与自身的交流过程中一遍遍强调而形成的。在交流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阻碍和影响交流的进行。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笔者认为与即时通讯软件有一定的联系。即时通讯占据了现代社会人大部分的时间,绝大多数的交流也都是通过即时通讯软件进行的。

1.“即时通讯”虽然冠有即时的名称,相比于面对面的交流也会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给了人们更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加工“的时间。

2.线上的沟通也带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性,即回复与不回复,即时回复还是之后回复。为了得到对方即时的回复,人们会倾向于减少对话中的“过错”。而根据Barnlund的观点,对无过失交流的追求会阻碍正常交流的进行,因为人们想获取的是交谈这件事的“成功”,而非对真理的追寻。所以当转换至线下的场景,由线上沟通方式所养成的交流习惯,就会对交流的进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3.人们在日常中的面对面的交流时间愈加显得宝贵,高效的沟通不允许大量争论的存在,也就意味着个人不同的观点在交流过程中会被迅速的肯定或否定。所以这样的交流就变成了对信息的一种判断,而非互相理解对方的观点和信息。

4.为了获取他人的好感,在为数不多的面对面交流中人们会对自己最初的观点进行加工,最后输出给别人的就是自己想要大家听到的观点,也是一种最能降低被别人否定概率的观点。

自由并富有创造性的交流过程,能带给人们潜移默化的转变。在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由于人们交流习惯的转变,成为了一种社会角色与角色之间程式化的一种高效交换信息的过程。交流本身能够产生意义,需要两个要素,即事件本身与事件传达的方式。当只存在信息本身,而缺少了每个个体个性化的交流方式,那么的一个要素缺失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交流意义的缺失。

五、引发的设计相关思考

1、“临渴掘井”式的设计团队建构方式与工作方式设想

“临渴掘井”的释义指:感到渴了才掘井,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贬义词。在这里之所以用这个词,是因为在设计工作中,我们的团队建构体系以及对工作方式的衡量标准对最后的项目产出有很大影响。

“临渴掘井”式的设计团队建构方式:

尽管在通常情况下团队小组成员之间如果已经非常了解对方,的确是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即:如果每一个团队成员对于所有其他共事的团队成员所从事的专业、擅长的领域都了然于胸,那么从效率的角度而言这个团队更容易达成共识。然而,从人与人的沟通角度而言,团队成员之间深入的了解也必然伴随着成员之间对于对方个人性格、个人生活背景、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的了解。相同志趣、相同研究领域或对项目有些部分有共识的团队成员之间就会有心或无意地达成一种默契和友谊,甚至多名组员之间会提前形成“小团体”。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后期展开的团队协作设计将会是非常危险的。设计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研究课题,之所以选择团队合作、小组讨论的工作方式,正是因为小组成员之间分享不同的知识、点子能够提供更多的可选项,且每一个成员对于每一个“点子”、“提议”都能够做出自己的评判或改进方案,这才保证了所达成的“共识”的可靠性与合理性。而假如团队成员之间的了解过深,就很容使成员之间为了人际关系甚至是碍于“面子”,压抑自己做出评判与提议,或做出违心的评判与建议。亦或是为了得到团队中某些成员的认可与接受而使自己的提议与见解变得更有针对性。对于与自己关系好或在其他领域、问题上有共识的其他团队成员有所偏袒,对其他与自己在某些价值观方面产生冲突的成员有意或无意的产生心理上的间隙与隔阂,从而严重阻碍交流与决策的质量。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当人们与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人沟通时,往往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在设计讨论、头脑风暴中,成员会为了考虑到其他相对陌生的组员如何能够更好的理解、接受自己的观点,而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加工、修饰,使之变地更加普世、通俗,因此反而能够很有效地提高沟通的效率与最后决策的质量。

综上所述,“临渴掘井”式的设计团队建构方式就是指,在进行设计项目之前,作为组织者或“项目经理”可以选择之前尚未合作过的成员,或私下里并不熟悉的成员进行团队建构。并且立即开始针对项目需求的头脑风暴和产品定义,此时的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就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够不受干扰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与想法。而在后续的项目执行、设计实现过程中再进行进一步的团队建构,让成员之间互相深入地了解,以提高工作效率。

“临渴掘井”式的设计工作方式:

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谓的“临渴掘井”,通常是因为事物必须要被推进发展,但是把它们应用到我们的设计项目过程里也不一定不好。在某些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只要保留了重要信息,不影响主体的发展,那么这是被允许的。虽然不一定完美,但更强调效率。

由于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而且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设计过程中,随着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了解的进一步深入,成员之间可能出现的涉及个人情感的主观判断会越来越多,这样的改变将会是非常危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更改很有可能逐渐使整个项目脱离最初的设计方向,甚至彻底颠覆原有的产品定义。亦或者,遇到一个吹毛求疵的项目经理,那这个项目就很容易被延期,因为他会告诉你:为什么还没有这样做呢?!

综上所述,在项目开始前,对于设计团队而言,一定要设定一个明确的需求目标,设计方案一旦定稿,立马提交给开发人员去实现,尽量减少设计师团队内部对于产品方案而一再再而三的打磨与修改。这样看似“临渴掘井”所得出的答案往往能够让整个项目进行得井井有条。

而作为团队的组织者或“项目经理”而言,一定要有“快刀斩乱麻”的决心与对项目本身敏锐的判断力。根据项目需求做出需求分析,判定是否适合立项。如果可以,根据需求目标就可以给项目组拟出一个清晰明了的工作表;当然如果不能立即立项,可以尝试用其他更严谨的组织工具Trello(轻量级团队流程协作和列表管理平台)来分析管理。

2、空间设计中的交互思维——空间中的交往行为

真正的交流是放下自我防御、相互尊重且诚实的诉说与聆听,如Habermas在“交往行为理论”中提及的交往理性是让行为主体之间进行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诚实交往与对话,在相互承认基础上达到的谅解,形成共识与合作。而在很多社会化的交往行为中,人们在塑造角色,而非表达自我。

交流的顾虑源于惧怕争辩、被控制而建立起心理戒备;天然的抵抗对自身世界观的重塑,实际是缺乏对自身理性判断的能力。引发自我防御的因素:差异、渴望认同、抵抗自我重塑、社会结构系统的复杂性(趋利、官僚体制化)。

影响交往的因素有社会、文化、空间距离、地缘、交往频率、环境设施等。意大利建筑师Bruno Zevi说:“尽管我们可能忽视空间,空间却影响着我们,并控制着我们的精神活动……”。

从创造合理空间环境的角度,设计师如何促进空间中人们交流的产生?我们可以通过空间设计对人们行为产生诱导,用空间特有的语言传递信息与人对话,利用建筑、景观、室内空间中的设计手法,如空间形状的心理暗示、空间尺度、私密与公共空间中的过渡暧昧空间、空间中明暗的构成、材料的机理、光的设计等,组成各类空间构成,对人产生导向性和运动型的暗示,使人自觉或不自觉的产生交互行为。

心理学家Osmond提出社会促进空间(Sociopetal Space),指这种空间有助于空间中人们的沟通或交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

促进交往空间的特性:

适当的边界:有边界的限定空间,隔绝了外界的干扰,具有集中性。促使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系。

交往节点:指适宜的设施。如在景观中的小品节点,促使人的驻足;在室内空间中的中庭空间摆放上相向的座椅,自然的促成了交往空间。

合理的尺度:尺度符合交往空间层次的区隔,私密与公共空间的需求。

内聚性空间布局:有向心性的空间规划,促进活动产生时的人际交往。

六、写在最后

1、学交互为何要读此文

这篇文章是讲的人际沟通,那么它与交互设计的关系似乎不明显。我想这就好像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离最终的应有很大一段距离,但是其意义深刻不可小觑。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是对交互设计对象的理解,人际沟通当然可以是交互设计的对象。当谈及应用,自然要用设计学的方法去探讨和发现此文的研究内容有哪些,如何能够被应用到设计上来。我没有做过交互设计项目,对此还不能产生更多建设性的想法。

2、中西方思维的差异

通读时感觉有些奇怪的是,文章里面的一些研究成果似乎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识,但是此文中却以研究成果现身。譬如其中一句:“Recent research shows that people who wish to avoid communication choose to sit at a greater distance from others than those who wish to interact”。不愿意沟通互动的人更远离人群自处,这难道不是人人皆知的常识?

不知道这算不算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去年精读过一篇“The Nature of Form”,当时感觉全文将一件中文里可以一句话带过的事情,分层次,分方面,十分细致地进行讨论;但这不是啰嗦。其每一个方面都有差别,有时是细微的差别。我想也只有将这样面面俱到,才能真正将一件事情讲清楚。

比较南怀瑾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南先生对《大学》的理解都“藏”在了字里行间,却是隐晦的意思,所有的语意都不是直白相告。有时看完一段话,期待能看到对前文所提问题的回答,却感觉没有回答;再读一遍,好像回答全然“包含”在话的意思里面。如果说南先生是旧时代成长起来的文人,说话自然带着文言的色彩,也不对,因为此文的作者出生年份与南先生只相差两年。然而,抛开这些年份不谈,仅仅比较两个国家,不能说没有差异。

相关文章

  • #Apr11# Communication:The Contex

    在过去一周,小组成员认真的研读了Dean C. Barnlund所著的“Communication:The Con...

  •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The Cardigans For twenty-seven years I've b...

  • Communication

    世界吻你以痛 世界爱你以悲 世界只是想让你知道更多 怕温柔过了头你忘记生存 情绪总是最难以捉摸的东西 有些时候它像...

  • Communication

    大雨无情的砸到莎乐美的身上,她血水浓重的全身伤痕累累,刀切开的伤口滚着红里泛白的肉,利落整齐的伤口大小不一的遍布...

  •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your life. It may make...

  • communication

    人与人在一起,沟通真的很重要,太沉默不好,太喜欢说也不好,如何拿捏好这其中的分寸更是重中之重。 任何一种极端的性格...

  • Communication

    1.黄金法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白银法则:人所欲,施与人。 提问 倾听 同理心 高效沟通的典范 多一些视频 多一些...

  • communication

    晚上吃饭的时候,茜妹儿和yn还nia得不行。晚上十二点左右就吵架要分手了。 幸好她们有个和事佬。框完yn框茜妹儿。...

  • Communication

    Speaking of communication,I have to say I get a deep ...

  • communication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Apr11# Communication:The Contex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qzq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