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之前逛街时做问卷调查的机构。
关于那个问卷调查,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那个发问卷的姑娘有一双大大的眼睛——透露着青涩、胆怯而又倔强的光。也因为这个眼神,我才做了这个调查问卷。
当我在电话中有礼节地回应着对方的问题并且表达自己并不想办理任何业务的时候,对方有些着急了,说:“我认为您还是会考虑我们的,要不然也不会接我的电话跟我说这么多!”
我有点小惊讶,但还是很直接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意思:“我想您可能有些小误解。我跟您说到现在是为了对我上次做的问卷负责,虽然我知道回访也是您的本职工作。”
挂掉电话后,我有种说不上来的惋惜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冷漠”成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网的常态;
“利益”成了联结人与人关系的唯一纽带;
与他人多说几句话都成了人们接触过程中格外的“恩赐”。
在这样的氛围下,作为个体的人不可避免地会受影响,于是乎,本来“平等”的人分成了不同的类型:
冷漠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利益型:趋利避害,与利益相关的人接触交往;
温和型:蜻蜓点水,温润如玉;
……
诸如此类,个体终究会为了适应外界而稍作改变,以微信朋友圈为例。
微信自上市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与QQ等并驾齐驱的社交软件,微信当中的朋友圈也成为大家分享生活点滴的园地。
只是,美其名曰的“分享”在今天也“自动”有了多重限制:
“不让他(她)看”;
“不看他(她)”;
“朋友仅展示三天/半年……的朋友圈”;
……
诸如此类,我们的“防备心”原来越重,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的缺失。
有人会说,我“凭什么”轻易相信别人,确实如此,但是,也只有真心才会换来真心。
无限死循环的题目,可惜无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存在即为合理。
愿每个人都可以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BY聂溪绯
2019年1月2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