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地图导航到“何田坑”,沿着山路开到标记的目的地,之后需要步行前往,便下车步行。
天气格外炎热,气温高达37度,当转入这个村子之后,树荫渐多,居然来了些许凉风。村口约两米的高度处有个水塘,应当是水口。
何田坑原本是田坑,被冠以何姓,是因为南唐时期的国师何令通在此卜居建村。他是国师同时也是一位堪舆大师,因为不满南唐后主李煜,在皇陵的选址上做手脚,这个操作可真是厉害!就被李煜贬到休宁做了县令,南唐灭亡之后,在芙蓉山(灵山)修道,并把此处作为自己安度晚年的清修之所。
堪舆大师选址必是风水宝地,让自己的儿子何润搬迁过来繁衍下去。果然这块宝地荫蔽了子孙后代,这个村子的周边也出了很多进士以及官宦之人。还有明朝名臣何如宠,明代篆刻大师何震。
岁月沧桑,何姓居然好像已经没有多少了,以至于今天查到的这个村子虽地方显示是何田坑,但我们找到的叫做上金田和下金田,村里的人都姓黄了,地图上的标记却又指向了这里,位置丝毫不差。那么,上金田到底是不是何田坑的入口,我也不是很清楚,但基本上大差不差吧。
上金田的居民们二十年来,陆续搬到了下金田,上面的村子已经没有人居住,只有一位七十岁的老妇人在上面住着。
在前段村前的介绍牌上看到介绍时,就很想去看看这个村子,毕竟是堪舆大师当年在此选址,想实地感受一下。
从下金田到上金田有500米的山路,一路向上山路蔓延,海拔渐渐高了起来,也越发林荫漫漫,凉风习习。想来大师选址,也是想找个不受外界打扰的清修之所。想想当年北方士族为了躲避战乱,衣冠南渡,来到南方就想找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修养生息,自得其乐。因此选择的地方也不会是在繁华的都市和喧嚣的市井。
气遇风则散,遇水则止。如何聚气旺族,风水就是要研究这些吧,点好了则能福泽后代子孙。卜居之术在中国古代到文人中甚为流行。能找到一块风水宝地,是一大幸事。不过,岁月变迁,地势地貌会变,气运也会变。
千年已过,已有偏差。大师当年所点之地,如今也许已有所变化。难怪,何氏后人之后去了周边以及更远的地方发展,像是徽州宏村,休宁,乐平,不过把堪舆之术带到了婺源周边的地方,让这一代得以发展出有生机和活力的卜居文化。所以,村落出名人能让村落名声大噪,却不会很长久,永续的发展还是需要内部基因的活力,比如文化支柱,精神内核,才能够有持续绵延的动力。
路过每家每户,都能看到写着姓名和家训的门牌,透过这些小小的牌子,寄托了人们希望传承文化内核的意愿。
子孙后代️得祖上荫蔽,有福泽加持当然是大大的恩惠,但是仍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才能让基业长青,让精神内核和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和延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