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时的观摩课悄然结束,但语文的余香却萦绕校园,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启迪。
一、读是主旋律,以读促悟有成效
不管语文课改的春风如何,但吹不散的永远是“朗读”这一语文教学的“魂”,朗读是学习语言的终身习惯,是基础中的一块“金砖”,整堂课王老师都紧抱这块“金砖”。入题时,王老师抓住“深“字,指导学生恭恭敬敬地读,同时,纠正孩子朗读中“拖音”这一共性问题。人常说,“一字一词总关情”,读好了“深”字,课堂便成功了一半。教学中,王老师仍然手持“读”这一法宝,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细节描写给人们带来的特殊感受。不论是“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这样的“电影”慢镜头,还是“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这一快镜头都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给孩子们心中烙下了永恒的印记。没有过多的语言讲述,只有反复的读,但学生的悟却是深刻的。我想只有朗读的生机勃勃时,学生的心才如明镜一般透亮,那种感悟也绝对是深刻独到的。
二、形散神不散,长文短教也不难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每次拿起一篇长课文,总有一种难以下手的感觉,犹如看到商店里琳琅满目的饰品那般,一时竟不知道自己该买什么。而王老师的课却给了我启示。开课时,他便由一道别具匠心的习其引出“鼻子一酸”这一关键词,继而让学生谈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理解后引出四个关键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母亲却将钱塞在我手里了。”;“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一篇两三页的长文,在四句细节描写中串联起来。我想我们以后再教长文时,就可以抓住“字眼”、“词眼”、“句眼”化整为零进行课堂教学。其实这也是一个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一节语文课要教的东西过多时,我们就得选择与本节课目标有关的内容,删去与本节课目标无关的内容,用好本课这一例子,让学生掌握学习这一类课文的方法。
“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背?你印象中的母亲的背是什么样的?”……整篇文章就在重点语句的对比朗读中学完。母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母爱的伟大也是语言难以言说的。王老师就在指导学生读好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中将母爱的伟大植入孩子心底深处。
课堂进入尾声,“读写结合”语文课的常态再现眼前,王老师让学生写写此时此刻自己内心的感受,正当我觉得这个“幕布”如此眼熟之际,王老师却说“不管你写什么,母亲这个词至少出现三次。”这种语言的反复现象,显然不是偶然呈现,而是对母爱的无声赞美,可谓“无声胜有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何况与名师同行,我们永远在学习的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