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特别喜欢戴帽子,却从来没正儿八经的戴过,因为头太大。
曾经有人形容初见到我的时候的情景:先是眼前一黑,然后见一根儿大火柴晃晃悠悠的走近,之后又是眼前一黑。
是的,头大,瘦削,脸黑。
没错,我那时还很苗条。如果是现在,可能不是根儿火柴,是只汽油桶吧。
人性的一大特点在于关注不足,越是缺失什么,就越是渴望的不可遏制。
于是我更加爱帽子,不过很少买,因为确实戴不上,而且家里的领导不允许。如果有这部分预算,通常她会建议把采购项目改成裙子或者面膜。
于是在我极少而又少的逛街经历中,路人经常可以看到的是手里提着各式衣裙大纸袋或是化妆品的我对着帽子架流口水或是吞口水。
然而,人有个念想,总是好的。
02
不过我接下来要说的帽子,并不是这个。
昨天去干一个古怪的事情,替一个乐队的首场演出站台。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文学界的,而这个事情正常理解起来应该是属于文艺界的。跨界一直以来是我的一个恐惧,根源在于内心的极度不自信,所以本来是要推掉的。
然而最终还是去站了,因为乐队里有以前的朋友,因为乐队主唱是个有情怀的男人,因为据说乐队里有人仰慕我的才华,因为这个演出的主题很有深度.......
其实是因为被戴了顶很高的帽子,叫做“大师”,这个帽子的标签是“非你不可”。
极大满足,用一句歌儿来唱,叫“像夏天吃着冰淇淋”。
03
演出的地点在我曾经服务过的公司。那是我职业生涯中待过最长时间的地方,熟悉的程度类似于左手了解右手。
具体的表现就是虽然我已经有几年没有开车来过这里,仍然可以在二十几公里的路上全凭本能而非思考,想都不用想的就可以该转弯转弯该上桥上桥一路平均90迈直接到达。
进门的时候轻按了一下喇叭,没想到当年的保安大哥还在,笑笑的打了招呼,简单追忆了一下当年,表达了怀念以及尊重。
送上的另外一顶帽子,叫做“汪总”,这个帽子的标签是“德高望重”。
感觉很好,用一句话来形容是“你虽不在江湖,江湖仍有你的传说”。
我负责的环节是在几首歌的空挡里主持一个对话访谈,时间只有区区几十分钟,参与的人却有三个之多,还没算我。以我过往多年的培训习惯,实在是开场都不够,于是提前跟嘉宾沟通一下,就显得十分重要。
沟通的感觉很好,因为大家都给我送了相同的帽子,叫做“老师”,上面的标签是“有文化”。
而其实,并没有聊到什么,直到登台,我了解的仍然限于之前写在纸上的短短几句。
而奇妙的是,戴着这个帽子去主持活动,感觉就足够的放松,效果也很好。除了时间,委实是太少了一点点,有些意犹未尽。
04
活动结束回家的路上,收到一个之前来访者的微信。相比于之前的纠结与彷徨,仿佛换了一个人。特别开心的分享了她的最新动态,于我看来,实在是了不起的行动力,相比我来说。对于有梦想而又能够迅速行动的人,我总是很容易肃然起敬。
简单聊了几句,也就道个别。
谈话的最未尾一句是,“我还是决定不叫汪老师,而是汪大哥吧”
哈,一顶新帽子,我很喜欢。
叫做“大哥”的帽子,上面的标签是“可亲可爱”。
05
回去接儿子辅导班下课,小子一路叫“爸爸”。
我问他“爸爸是什么?”
"爸爸你给我背着书包吧"
哦,这顶帽子叫做“爸爸”,贴了一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标签。
我还有其它的帽子,比如“先生”,比如“老汪”,比如“小九”,比如“那个胖子”……
我爱这些帽子,以及送我帽子的你。
我并不在意这些帽子,而比较在意你。
ps:文章为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很高兴认识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