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碎瓷片》

读书|《碎瓷片》

作者: 五月Mei | 来源:发表于2023-05-20 13:04 被阅读0次

再读《碎瓷片》,又有一点新的体会。

初读,是参加成人读书会,老师带领的方向就是探讨“教育”。

的确,主人公树耳的成长,来自于众多不同的其他角色的直接或间接的帮助。鹤人自不必说,他在树耳生命里的重要作用贯穿全书。明师傅则是名正言顺的老师。但书中还没有写到他如何传授技艺就结束了。那树耳是怎么学到的呢?一是树耳本身是个好学,会学的人,二来明师傅派树耳去做的各种苦力差事,使树耳的技能从无到有,在实践中一步步总结经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其它如康师傅,明师母,特使都有其美好之处,这本书里除了两个强盗,好像全员好人。但孩子说,强盗其实也帮助了树耳,因为使他学会面对最艰难的选择。也有道理哦,正向积极的思维,哪儿哪儿都能学习。

新的关注点,还是在“学习”这个维度上。书里写道:

在树耳第五次淘洗泥土时,指尖传来“奇妙的感觉”,“他唯有用手去感觉,而不是靠眼睛看才能捕捉到黏土的手感”“他找不到适当的余晖来描述他的体会。手中的黏土已经丝毫没有粗糙的感觉了,然而他知道,必须再一次淘洗……”

重读发现这点,我有点替树耳激动,他的天赋被唤醒了。这种感觉很有意思,任何艺术能达到一定的高度的人大概就会有这样的体验。我曾经听男人说起过和他聊天的理发师承认,有时候理发明明已经可以结束了,还是要修修补补地再搞个半小时,大概是觉得自己用的时长对不起那个收的市场价。而我也见过有的发型师真的在精修又精修,就像树耳最初看不出瓷器有什么不妥一样,外行觉得差不多了吧,但他们还觉得不完美。雕塑,绘画这些就更是这个道理了。

树耳为什么突然就有了这种能力?孩子的答案——一遍遍练习的。可是还有很多人淘洗黏土几十年如一日呀,他们怎么没有获得这个能力?因为树耳善于琢磨呀,他一直在观察,在比较,在思考,最好的陶瓷是怎样做出来的。

树耳淘黏土需要的不是知识,用哪里的水,淘几遍……因为这没法教,环境、温度湿度、水土成分等都有影响。也许有一个用眼睛、用指尖可以分辨大概的标准——细致,柔软,平滑等。但真正把陶匠工艺拉开差距的,是一种“感觉”。想起黄晓丹老师《陶渊明也烦恼》里提到的“模糊学习”,是这样啊,在成为会用感觉分辨黏土之前,树耳学习了什么?

树耳洞悉黏土的秘密还有一个例子,他随身带着一块黏土用来练习捏塑,时间长了,黏土对他来说,就像会说话,会告诉树耳它想变成什么形状。这本领太厉害了,不是我想捏个什么去找黏土,而是一看到黏土,就感觉到它适合变成什么。

淘洗黏土、捏塑黏土,讲究一个“手感”,而写作,也是这样的,它讲究“语感”。方法是简单的事,语感是教不了的。但有了好的语感,写作必定不会差。

多阅读,多练写吧。

相关文章

  • 碎掉的瓷器还有价值吗——古瓷片里的学问

    古时候瓷器碎了,大部分人可能就扔掉了, 殊不知,这留下来的碎瓷片到了今天竟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时下碎瓷片标本...

  • 荐书《碎瓷片》

    2022年1月14日的晚上,睡前我一口气把《碎瓷片》的整本书读完了,读后意犹未尽。也引发我很多很多的沉思与联想。 ...

  • 碎碎念

    生活就像一堆碎碎的瓷片 碎了就碎了 只剩下一堆碎碎的华丽 爱它就放了它 一切都将堆成尘土

  • 2022年我的阅读记录

    1《碎瓷片》 2《如果说出的话能看得见》 3《和爸爸一起读书》 4《小王子》绘本 5《天鹅》 6《犟龟》3月31日...

  • 【童书】12碎瓷片

    作者【美】琳达·休·帕克 陈蕙慧翻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这本书我很久之前就已经看完了,但一直没有时间写个感受。 一个...

  • 推荐书目《碎瓷片》

    本书的主人公树耳是一名孤儿,从小与跛脚的鹤人住在挢下,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物质生活虽然异常艰辛,但他们却积极乐观。...

  • 【同人】飞入明心(67)

    不知过了多久,欧阳明日睁开双眼,从怀中摸出一个瓷瓶,将其震碎后,留下一个锋利的瓷片在手上,拿着瓷片往手腕一划,将血...

  • 低头走路

    g在《嘉定报》发表了好几篇关于传统民居的文章,最近的一篇是讲铺地的。即利用砖瓦、石片、卵石和各种碎瓷片、碎...

  • 瓷片

    你是沉睡中的美人 一睡千年 青花瓷上的舞者是你梦中的诗人 穿越时空的距离 谁打碎了你的梦 深深浅浅的伤痕 流落一地...

  • 瓷片

    哗啦一声碎了青春的蓝色花片瘫软在无助的泥沼里谁会用心把疼痛来缝合? 拾起残缺的梦吧背起负重的行囊踏上荆棘密布的长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碎瓷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lo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