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走进殷墟 游目骋怀3000年

走进殷墟 游目骋怀3000年

作者: 声如磬 | 来源:发表于2018-05-17 16:07 被阅读0次

            公元前十四世纪末,一代君王率领着他的子民来到这里,在这个洹水冲积的平原上安顿下来,此前他的祖祖辈辈几经辗转,此后他的子子孙孙从未离开。殷都,一个承载了商王朝两个半世纪荣辱兴衰的地方,漫步时光3300多年,来到今天,繁华虽不在,但透过珍贵的卜甲、华美的青铜器、古朴的玉器以及陪葬坑里累累的白骨,得以揣测它曾经的风华。

            我们常说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日、女娲造人的故事代代相传,但史学界认为历史的论证需要真凭实据,文字记载和文物佐证缺一不可。西方学者甚至长久的认为,中国的历史仅能追溯到东周。殷墟的问世,将中国可考历史往前推移了500年,商朝成为我国第一个有考古证实的确切王朝。殷墟当之无愧的成为20世纪中国100个考古发现之首。

            提及殷墟不得不说的有三点:一、甲骨文;二、璀璨的殷商文明;三、残忍的奴隶制度。

            在1899年清朝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第一片刻辞甲骨开始,世人对于甲骨的收藏以及甲骨文的研究便蔚然成风,殷墟也终究重见天日。甲骨文是目前可考证的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是汉字的前身,因多刻于龟甲及兽骨上成名。殷人信奉祖先及鬼神,凡事都要占卜,与神明对话的媒介便是这片片甲骨。有事欲问神明前,甲骨先打孔,再放火里灼烧,甲骨便形成条条裂痕。殷人根据甲骨裂痕预测吉凶,再将占卜的时间、占卜人、卜问内容、占卜结果以及所卜之事结束后对此次占卜的验证一一刻在甲骨上,这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卜辞。殷人无事不卜,今天天气怎样要问问,打猎收获如何要问问,战争是否会胜利更是要问问,所以甲骨卜辞当之无愧的被称为殷人生活百科全书。迄今殷墟出土的刻辞甲骨约15万片,有5000余个单字,已破译的约1500余字。目前凡破译一个甲骨字,国家奖励10万,学术界授予博士学位,感兴趣多研究,也许哪天还能发现新大陆呢~

            走进殷墟博物馆,可以直观地感受3000多年前商朝灿烂的文明。盘庚迁殷后,社会秩序获得稳定,国家在政治、礼制、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产各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国家大事在祀与戎,殷墟博物馆展出的众多文物中,最夺目的非青铜器莫属。中国先秦时期青铜文明繁盛,世界上再没有哪一方土地有着如此摄人心魄的青铜文明。我们常感叹于瓷器的雅致华美,玉器的细腻温润,但唯有青铜器的美古朴厚重,让内心沉淀而灵魂升华,肃穆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殷墟是中国境内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的遗址,举世闻名的后母戊鼎也出土于此。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大体包含礼器、酒具、食具、兵器等。仅1976年发掘的妇好墓中,鼎、簋、尊、彝、斝、觚、爵、甗、缶、盉、觥、钺等器物变不胜枚举。参观殷墟博物馆受益颇多,遗憾的是后母戊鼎、三联甗、偶方彝、妇好兵钺、玉凤等都在国博,妇好鴞尊在河南省博物馆,绿松石象牙杯在中国考古研究所。唯有两尊后母辛鼎中的一尊在殷墟博物馆。防火防盗防国博,有时说的也没错。虽说文物放在首都展览,可以让更多的游客一窥文物真容,利远远大于弊,但对于地方博物馆以及这些文物而言,总有那么一丝丝的遗憾。如果国宝有情感,它们尘封地下几千年,一朝发掘天下闻,继而远离故土故主,如果国宝会说话,不知道它们是否在夜深人静时,在诉说着对遥远过去的怀念。

            青铜器铸造工艺为什么能如此精湛?我跟朋友经常开玩笑,现代匠人制作器物,做坏了低价处理就是了。青铜器铸造不好那可是要掉脑袋的,一群人在用生命去冶炼铸造器物,没道理不巧夺天工。商朝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在贵族看来奴隶等同于牲畜。在殷墟王陵遗址,迄今已发掘出13座大墓、少数的陪葬墓以及2000多个祭祀坑。陪葬墓和祭祀坑中人和动物白骨累累,死状甚惨。在殷墟宗庙遗址展出的殷商车马坑中,殉葬的战俘被腰斩、内脏全部掏空、手指脚趾断裂。殷墟博物馆展出的两件祭祀青铜甗中,人牲头颅犹存。我们是幸运的,得以生活在和平年代,生活压力虽大,但好歹社会还算安定,国家也正在振兴,思想逐步开化。所以我们很难想象奴隶社会残忍的杀戮,尸横遍野或许没有任何缘由。璀璨的文明和残忍的杀戮交织,成为那个时空的印证。

            说到中国的历史,曾有朋友信誓旦旦地说,“中国的历史就有三千多年,你说上下五千年,西方都不承认”。我想说的是,中国是有证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三百多年,商朝以前的文明,目前虽没有佐证但并不代表他不存在。永恒和存在是无数哲人毕生思索的问题。一段文明、一个王朝,被时光湮灭,尘封黄土,不为后人所知,但对于他本身而言,个人认为,存在即永恒!对于民族文化,我们既不能盲目自信,以免成了井底之蛙,但也着实没必要一味的崇洋媚外,人云亦云。我不知道是否有一天,尘封地下的夏朝乃至更久远的文明重见天日,但我期盼有生之年可以看到那一天。我不是学者,所以并非纠结于中国历史到底历经了多少岁月,仅想通过他们残存于世的痕迹与他们对话,借助他们走过我的生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进殷墟 游目骋怀3000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nb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