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我刚读完《红楼梦》,读时有种相见恨晚的味道。但从我同期读的《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来看,我会在当下这一年纪看到也是一种预兆。
说正经的理由,这是我妈让我趁早看完的书。说实话我在此之前都不太想看红楼——被他人推荐的太多,反而对其失去了兴趣。另一点原因则是带些文言,之前的我即使好不容易提起些许兴趣,但也被它的表述方式所劝退。
现在我则是更多凭借自己的兴趣重新拿起《红楼梦》,结果渐入佳境。
我很感叹,贾宝玉能在封建社会提出女性不为男性附属物,更提出男人是为须眉浊物不追求功名利禄,而且他体谅他人,特别是他的姐妹们。这是在他那个时代的局限下绽放的思想党的光辉。即便是当代,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贾宝玉这般清醒的认知。只是后来他顿悟太虚幻境的箴言,性格和待人接物有些许改变。我并不能理解为何看破红尘就要冷待他人,遁入空门。尼采作为虚无主义的哲学家,提出人生的终极意义就是没有意义后,仍告诉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酒神精神)面对生活。若是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既然知道将来一定会失去的话,那么当下就更应该珍惜自己身边的人啊。叔本华也说,只有现在是真实的,过去和未来都是经过一定修饰的虚妄。我们应该着眼于当下,而不是过分关注未来或是过去,那都会造成痛苦,对幸福无益。
我还和一个平时不怎么和我讲话的同学聊过《红楼梦》。她说她曾经磕过钗黛的cp。我觉得她俩确实合得来。在我看来,黛玉更任性些,宝钗更懂人情世故。所以我都还蛮喜欢这两个人物的。虽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宝玉和黛玉是天生一对,但我觉得宝钗并不比黛玉差。知书达理,懂得人情世故,会作诗,有情调,能说会道。是能与黛玉比肩的金陵十二钗之一。最后二人却落得个“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我看到书中秦可卿、晴雯、黛玉、妙玉等人一个个接连死去,心情不免有些低落。我的后桌敏锐地观察到还特意向我询问我:“怎么看你最近情绪有些低落?”我回答道是看《红楼梦》看的。她说那我共情能力还挺强。
读到后记看出版社的编辑讲述他对《红楼梦》的感受时,我并没太深的感触。我没怎么读出宝玉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也没读出宝钗的深沉谲诡。仅读出了人物性格的丰满:其中的人物不是高大全,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或好或坏的性格。但我不喜欢高鹗整理的后四十回中黛玉没有任何铺垫就出现了她弹琴的片段,以及宝玉竟然在不爱宝钗的情况下仍与其行警幻所训之事。不过大体而言高鹗所续的还算成功,最后各人的结局与第五回中宝玉游历太虚幻境时看到的无太大相差。
临近读完时,我的想法是希望什么时候能重读《红楼梦》。等再读时,想来我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