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想法
不同女性的人生,正在面临共同的困境。

不同女性的人生,正在面临共同的困境。

作者: 长尧谈 | 来源:发表于2022-02-23 21:31 被阅读0次

    我的天才女友第三季终于开播了,这是一部不想等它更新完毕就忍不住开始追的剧。此剧每季8集、平均每集50分钟左右,改编自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于2011年发表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第三部《离开的,留下的》。

    更加神秘的是埃莱娜·费兰特作为一位意大利当代匿名作家从不出席活动,没人知道ta的真实身份,而这位作家的出生地据说也在那不勒斯,很难让人不得不将小说里的故事与作者本人的经历联系起来,更像是一本自传性质的小说。

    低调的作者无疑为小说更添一层神秘色彩,小说本身已经十分精彩。同时电视剧本身还原也非常高,剧情紧凑,异常精彩。所以豆瓣评分一季比一季高,在第三季终于来到评分顶峰9.7。

    当时看小说时,我几乎是花了几周时间沉浸其中,完全被故事的情节和情感内核所打动。现在年纪稍长,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依旧佩服作者细腻的笔触和极为动人表达。

    由于小说篇幅较长,内容更为丰富。本文主要以第三季电视剧为主,浅析一下莉娜和埃琳娜横跨半个世纪的友谊和人生故事。涉及部分剧透,谨慎阅读。

    莉拉和埃琳娜从小就生活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个贫穷而又破败的社区之中。莉拉出生在一个专制、贫穷的家庭之中,父亲是一名鞋匠。虽然莉拉在班级里是公认的天才少女,但是在父亲的强硬拒绝之下,倔强的莉拉不得不放弃学业,成为了自家鞋店里的帮工。

    和莉拉不同,埃琳娜虽然也遭遇了退学的困境,但老师的支持和自我的抗争下,家人同意她继续求学,但必须是第一名,否则就不能再继续读书。虽然和莉拉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埃琳娜的目光始终凝聚在特立独行但被环境所困莉拉的身上。

    莉拉和埃琳娜虽然有着迥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但相识的环境和共同的平民女孩的身份,让两人互相吸引,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深度的情感联结。两个女孩在看《小妇人》的时候,立志以后要一起写书。

    一晃眼多年过去,埃琳娜和莉拉都长大成人。16岁的莉拉嫁给了苦苦追求她的富家子弟斯特凡诺,开始了并不幸福的婚后生活。而埃琳娜则进入大学,前往比萨继续深造。

    在海边度假时,两个女孩同她们的童年玩伴尼诺重逢了,埃琳娜依然无法抗拒尼诺所散发出来的魅力,而尼诺似乎对莉拉更加的感兴趣。果不其然,尼诺和莉拉走到了一起。

    爱尼诺至深的莉拉决定离开斯特凡诺,和尼诺私奔,但眼前的这个男人,真的要比斯特凡诺更加优秀吗?当莉拉的腹中怀上了孩子后,尼诺选择了离开她,无家可归的莉拉不得不再次向生活低头.....

    在前两季这样的背景下,第三季的故事来到1970年代,世界充满了希望、不确定性、压迫,还有难以想象的挑战。两个女孩在截然不同的境遇下,却面临着相同的女性困境。

    第三部《离开的,留下的》,题目已经对两个女性的命运有所暗示。“离开的”是埃琳娜,她离开了那不勒斯,去比萨读大学。最后遇到了她的未婚夫—家世显赫的彼得罗,写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说,并在彼得罗妈妈的帮助下出版了。

    一本成功的小说,让她进入了一个富裕而高雅的世界。这个看似富裕而高雅的世界,依旧充满了对女性的偏见。

    比如婚前彼得罗成功被聘请为教授,他的高级知识分子母亲对埃琳娜说:“我们女人只要为他们的成功高兴就好。”

    婚后,彼得罗可以依旧专心致志搞自己的学术研究,而埃琳娜不得不整晚面对哭闹的小孩,原本还想继续写自己下一本书的她感到非常崩溃。希望可以得到丈夫的支持,找一位佣人来照顾孩子,但她的丈夫丝毫没有看到妻子为家庭生活付出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或者说他根本不在乎。

    道貌岸然的彼得罗给出的理由竟然是:“我不想家里有奴隶。”而他却理所当然的把妻子当作忠实的女仆。多么大义凛然的说法,我一阵恍惚,仿佛看到了他托尔斯泰上身。

    埃琳娜需要不断向外获得肯定,即使她自己本身是洞察周围一切想要充分表达自己的优秀女性,在询问自己前男友弗朗科、老公、婆婆和好朋友莉拉对自己书的看法。无论是第一本还是几乎流产的第二本,面对其他人否定的指控后,她甚至内化了这种自我贬低和轻视。

    即使她知道一个接一个地生孩子,只是在无止境地重复相同的事情。她希望可以继续创作,却感受到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控制。

    受过的教育让埃琳娜知道:“解放女性意味着不再把她禁锢在与男性的关系中”,但她依旧忍不住去主动寻求这种禁锢,特别是在对待尼诺的态度上,埃琳娜也屡次陷入疯狂。 如果“爱”对于女人来说,意味着必须牺牲很多,而男性却不需要牺牲,那么对于女性来说,为爱牺牲值得吗?

    没有人可以一边说着“我在自我牺牲”,一边心里不觉得苦。这部剧直击心灵,很大原因就是世界对女性来说,依旧存在着近乎严苛的自我奉献和牺牲。

    1970年的意大利和现在的21世纪对于女性的困境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这不仅是贫穷带来的问题,而是在长期的文化环境的教育,女孩被要求的和男孩被承认的从来都不一样。

    我想在看到这样的作品时会联想到自己的命运,是因为从小我就看到身边的母亲们的自我欺骗式的牺牲。她们完全相信奉献是伟大而高尚的,但是奉献和自我牺牲所带来的厌恶、欲望和各种苦涩已经到了她自己没法承受的地步。

    母亲在一面强迫自己不断地奉献和牺牲,一面苦苦对抗自由被剥夺的痛苦。

    女儿们目睹了母亲为了不值得的人和事一味地自我牺牲,于是十分激烈地反抗自己的母亲。因为她们看到在现实里,母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付出并没有把她变成一个神。倘若做一个受害者,她会受尽嘲讽,而如果做一个悍妇,她会遭人憎恨。她的女儿们都不想步她的后尘。

    很多恶臭的灵魂里根深蒂固女性只是一个生育工具,“行走的子宫”,甚至需要拐卖妇女,囚禁女性,来传递自己微不足道的基因。

    婚姻“能把一个人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负担都翻倍”,是社会稳定的根基,所以结婚被鼓励,离婚都需要冷静期。即使少部分人认同养育孩子只是“毫无目的且不合理地为地球增加人口”。年轻人口创造的生产力和价值才是社会的主流,目的性很强,不容辩驳。

    一个普通人该如何解决这些冲突和矛盾?到底是应该自我奉献地过一生还是应该只为了自己过一生?

    离开了落后城区的埃琳娜以为良好的生活条件会让她的婚姻与众不同,经历了生育的烦恼和创作的低谷,她终于明白莉拉是对的。

    婚姻对于女性来说宛若一座牢笼,无关贫富程度,是否有知识,只关男性女性。婚姻中,女性从生理到文化制度,注定是牺牲多的那个。

    所以她自嘲自己是一生都在为提升社会阶级而挣扎的平庸者。

    比埃琳娜觉醒更早莉拉,也没有得到生活的眷顾。她被无情地留在了过去,留在了那不勒斯破旧的城区里,与周围格格不入,也走上了一条比埃琳娜更为艰难的人生道路。

    莉拉16岁结婚,有一个年幼的儿子,离开丈夫和舒适的生活,如今在一家条件艰苦的香肠工厂工作。她反思为何当时自己那么迫切地想要结婚,也许她只是想通过婚姻实现别的目的:被迫无法继续读书的她,只有结了婚,她才能获得家人的爱和尊重。

    在经历了斯特凡诺和尼诺两位男性所带来的几乎是毁灭式的打击后,莉拉情绪起伏很大,有时候怀疑一切,有时候万念俱灰,有时候又兴高采烈,感觉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期间莉拉遇到了一种“能陪伴她一生,而不是吞噬她一生的爱”。恩佐,一个忠实可靠的陪伴者。

    但在受到工厂老板压迫和老城区的索拉拉的迫害后,她大病一场,痛苦的现实生活让她经常感觉自己的身体跟不上思想,感觉自己的天赋被磨灭,还有内心对恩佐的愧疚,以及对自己儿子小赛鲁罗命运的悲伤。

    这时她找来了埃琳娜,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她,约定了如果她死了,希望埃琳娜可以照顾她儿子。之所以不托付给恩佐,是因为她知道只有埃琳娜的条件可以让她儿子摆脱困扰她一生,被称之为命运的东西。

    这一段近乎悲鸣的叙述,与第一季里埃琳娜和莉拉走向不同命运的分界线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他们的小学老师发现了这两个女孩的天赋和聪明才智,并到各自的家庭里去劝说他们父母,让两个小孩继续读书。

    即使两个小孩也都向自己的父母表达了强烈的读书意愿,但莉拉的父母不为所动,甚至狠狠打了她一顿,最后只有埃琳娜出现在了小学老师的家里补课。老师问她:“埃琳娜,你知道平民是什么吗?平民是很讨厌的东西,如果有人希望做一个平民,他、他的孩子们、他的孩子的孩子们,什么都不配得到,现在你听好了,忘记莉拉,好好想想你自己。”

    贫穷和社会对女孩的歧视,是他们当时最大的困境。莉拉和埃琳娜相约去海边看海,莉拉先退缩了,天要黑了希望可以回到老城区。而埃琳娜却继续前行,终于在考上大学之后,看到了理想中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海。

    整个人生故事里,两位女性在社会变革带来的机遇中前进,始终矛盾地紧密相连。在不同的时期有各自的心思和选择,但在对方遭遇困境的时候都是第一时间出来帮助。

    莱农读高中的教材都买不起,莉拉用自己结婚的钱,为她买了一套新的教材,还让她有钱的问题一定要找她,埃琳娜有些天真地说:“我们一起读吧。”当时莉拉忍受着婚姻里的家暴和丈夫的出轨,还有自己家人的勒索,她笑着对埃琳娜说:“你替我读。”

    埃琳娜在获得更好的社会阶层之后,靠着自己的关系和能力,不遗余力的帮助莉拉摆脱过去的阴影,为她讨回了工厂拖欠的工资,也为她重回老城区生活付出来了很大的努力。

    即使这两个好朋友完全面对不同的世界,她们也以不同的方式,挑战着苦难、无知和屈从的生活界限。

    我想,第三季之所以比前两季分更高,首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剧集对原小说的高度浓缩和还原,你无论是先看书还是先看剧,都不会产生任何割裂的感觉。电视剧精妙的细节制作,让你对小说里有些碎片化的描写有了具体想象,从而产生更大的情感冲击和共鸣。

    其次是通过前后照应的逻辑链接,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比如将埃琳娜臆想的冲突的画面与平静的现实进行对比,一个场景是父母掐着她的脖子,未婚夫强硬地给她套上戒指,逼着她结婚。实际上画面一转,现实里她的未婚夫甜蜜而温柔地为她带上了戒指,并亲吻了她,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祝福她。

    另一个画面是埃琳娜书大火后,在街道上,看到老城区的人骂她写的是一本淫秽的书籍,一群人手上拿着工具、嘴里骂骂咧咧,向她冲过来似乎要教训她。事实是,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她手上捏着批评她书的报纸。主人公强烈的自我割裂感,成功地为她后面内化这种自我贬低和轻视,埋下了伏笔。

    最后,用戏剧化的形式来描述个体与给予个体自由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其动人的故事内核在第三季达到顶峰。两个女性在各自人生困境里的相互帮助,让她们的故事与周围女性泥潭中挣扎现实里显得格外不同,始终吸引着观者好奇的目光。

    质朴却深刻的台词语言,既是作者对不公的世界的洞见,也同样证明了导演对小说内核的拿捏,女性视角的讲述也细腻地表现出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以及作者对底层人民不断重复悲惨命运的同情。

    这部剧让我体会到了“我作为一个自由人的体验和那些物化我的人之间的悖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有一句话:“每个人都对世间的人事万物负有责任。”

    所有关心人类的思想是有限的,既不知道万物的起源,也无从得知其最终的归宿,但是我们至少能尝试去掌握中间的部分,思考周围与我们紧密相关的一切事物。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同女性的人生,正在面临共同的困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ra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