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赏析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赏析

作者: 东篱文集 | 来源:发表于2019-01-12 18:25 被阅读68次

          【按】这篇也是很难理解的。主要是对作者借游中主客对话的描写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理解不容易把握。作者遭厄运,人生正处于低谷,游长江,想历史,讨论人生,心情复杂,思想矛盾。作为文人,该积极入仕还是该急流勇退,作者正处于十字路口。集儒、释、道于一身的大才子,苏轼当时是怎样思考的?本文所反映的正是此时的思想情感活动。我在赏析时借鉴了有关研究,让本文写作大体上把握了文章精髓。为当时年轻的自己点赞!

    《前赤壁赋》赏析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一百三十六天后被贬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这一时期,他受“乌台诗案”的影响,心有余悸,忧馋畏讥。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所识。”(《答李端叔书》)经济上十分拮据,身耕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思想上,佛老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但佛老主张清净无为,超然物外,而他却一方面消极处世,把生死、是非、荣辱、得失等置之度外;一方面又借助佛老思想来观察事物,以达观超然的胸怀寻求解脱,不为颓唐情绪所压倒,体现出对人生的执着追求。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上,便出现了《前赤壁赋》这样的作品。

          《前赤壁赋》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既流露出作者谪居黄州时的隐忧,又表现出作者心胸旷达,不以得失为怀的人生态度,心情是十分复杂的。

            文章从游入笔,抓住“水”“月”写景,极写夜游之乐。开头一句,便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游乐方式。简明扼要,为下文描叙作好了铺垫,并运足了气势。然后从容放笔,徐徐点染,描绘出一幅秋江月夜图景。这不是一般的平面图,而是一幅立体动态画。风是动的:“清风徐来,水被不兴。”秋风轻拂,凉爽宜人,正是游乐的极好时间。月也是动的:“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本已够乐了,月出又为夜游增添了无穷越味。写月用对偶句式,极尽月出之动态。月下之景还是动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横”一“接”,极尽动势。此时的人则更其动也:“纵一韦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此时此景,使人情不自禁,于是就飞舟快度,“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乐不自胜,又“纵”又“凌”。如此之行为犹不能表达心中之乐,便借助想象,表达激荡难已的感情,小舟在江上游荡,仿佛乘风凌空飞行,不知道飞到哪里才能停止;飘飘荡荡的样子犹如身插双翅,向仙界飞升。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清风和明月交织,白露与水光辉映,苏子共游人欲仙,极尽其畅游之乐。

            文章接着由景入情,写纵酒放歌,壮怀逸兴,但是歌声却凌厉悲凉,气氛为之一转,乐尽悲来。歌的内容紧依“扣弦”而发:“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即景而歌之词,但又流露出作者被贬黄州时的郁闷心理。这样的歌词,这样的情绪,其音乐必然哀伤惨厉。洞萧吹奏,依节而起,使悲凉气氛更浓;“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使悲凉之音更形象,“余音不绝如缕”,侧面交代,游人沉溺悲凉之深;“舞幽壑之潜蛟,泣狐舟之釐妇”,侧面渲染,音乐悲凉程度之重。悲声悲调悲情悲意,行文自然,感情婉转哀伤,丝丝入扣。

            文章转而写舟中问答,通过主客议论,依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而至人生态度的表达。“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不仅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而且从主人公的表情、行为、语言上可以看出其情绪变化之快,心灵震颤之深。这就为下文的生发议论宕开了笔势。文中的“客人”实则作者的另一个自我,其悲有三:一悲历史人物之英武,现实自我之渺小。赤壁的山光水色触发起游人的往古之思。由赤壁而赤壁之战,由赤壁之战再联想到曹操,十分自然。但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却不在这里,这里是赤鼻叽。作者借题发挥,以假说真,目的是虚托敷陈,开拓意境,从而使抒情言理更为灵活自由,更为悠远宏阔。两个反问之后文章转入对比描写:当年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塑赋诗”。那是多么英雄壮伟的行为啊!然而历史无情,“一世之雄”的曹操“而今安在哉”?何况我等禄碌之辈“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相形之下,我们又是多么渺小啊!也难怪“客人”感叹自己是“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不悲才怪呢。二悲人生之短促,宇宙之无穷。由历史到现实,苍天冥冥,长江悠悠。在漫漫岁月之中,人生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于是悲从中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三悲理想之自由不羁,现实之百般不遇。“狭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发悠古之思,但古人已逝;问茫茫宇宙,但岁月悠悠。于是只能借助幻想,在幻想中永得解脱。然而幻想总归是不能实现的。一个“知”字表明“客人”是清醒的,因而不免悲哀。三“悲”之间,笔路开阔,联系紧密,层层深化,清晰分明。既回答了悲的原因,又具体形象,意境宏阔,且没有一点枯燥板重之感。

            “客人”的议论显然流露出悲观色彩。这种作法叫做“抑客”,是赋家议论的传统方式。但“抑客”的目的是为了“伸主”。所以,这段“客人”之谈,在内容上,为下文议论作了先导和铺垫,使之更有着落;在结构上,由抑到扬,波澜起伏,使文章跌宕生姿。“客人”的议论引出作者的大段开导之词,从而使感情趋向高潮,文路逼近主旨。“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从内容看,显然作者感触很深,成竹在胸。但却从眼前入手,抓住“水”“月”,既问又答,引出哲理般的议论。这里作者的自问自答里已经包含了“变”与“不变”的观点:“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是“变”;“未尝往”、“卒莫消长”是“不变”。于是就借此阐发,从“变”的一面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从“不变”的一面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如此看来,有什么可羡慕的呢?此处一“羡”字,不仅回扣了上文“羡长江之无穷”中的“羡”,并且对上文其他问题也有启发:英雄固然可敬,但历史毕竟已经成为过去,时光悠悠无情,人生短促,但现实万物却与我同在,无穷无尽。更何况“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样,世间的一切,诸如是非、荣辱、得失等都不足为念了,自然就会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要说明的是,这种“变”与“不变”的观点虽然有其辨证法的合理因素,但因为囿于二元论的相对主义泥淖,最终不得不偏向一极。“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只有眼前的“清风”与“明月”是实在的,陶碎于其间,便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为我们所共同享受。从而倒向佛老随遇而安,纵情山水的消极方面。

            作者的这番议论,正合一部分尚不得志的封建士大夫心理,因而使“客人”茅塞顿开,破“悲”为“笑”,精神获得安慰。“洗盏更酌”,超然自乐,“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从而照应文首,极显其精神愉悦之状。

            这篇散文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富有诗情画意,又畅谈人生哲理。文笔跌容变化,挥洒自如。写景抓住眼前景物,着力描绘水光与月色的动态,有实景有虚景,意境优美。抒情紧扣人物心情,写出悲伤,写出欢乐。并且因景生乐,乐极生悲,悲极生悟,悟后转乐。哀乐相生,环环紧扣。议论则着笔眼前,联想悠远,立意深邃,很富有哲理。而景、情、理三者之间,依情入景,因景而情,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从而使文章肌理细密而又活泼多姿。文章又有一条明晰的线索贯穿始终,这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作者谪居黄州,政治上失意,内心郁闷,求请佛老,思想上有所解脱,而行为上却受无意识操纵,寄情山水,以求愉悦。反映在作品里,便是纵酒畅游,说天道地,谈古论今,看似纵横驰骋,实则围绕作者对人生的感受和此时的矛盾心情,——达观超然却无法解脱,只好忘情“风”“月”。文章在结构上,一是主客问答联缀全篇,一是主客泛舟首尾照应,从而使全文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在笔调上采用宋代新兴的文腻,,骈散结合,长短互用,又间以歌词、对话,行文自然流畅,明朗酒脱。

    《前赤壁赋》赏析

    【附】译文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乘着小船,飘飘荡荡来到赤壁下面游玩。清风徐徐吹来,水面上波平浪静。

          我举起酒杯劝客饮酒,朗诵“明月”诗篇,歌唱“窈窕”诗章。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面升起来了,在斗宿和牛宿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雾横铺在江面上,波光与天光相接。我们任凭小船自由飘荡,越过那茫无边际的万项江面,浩浩荡荡如同驾着风在天空浮游,不知道会飞到哪里才能停止;飘飘扬扬好像离开了世间而独立无依,就像身上长出翅膀在向仙界飞升。

            于是我们喝起酒来,十分高兴,就敲打着船舷唱起歌来。歌词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浆,击破了澄明的水面啊船儿迎着月光飘荡。我心中想得多么悠远啊,眺望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方。”客人中有一位吹洞箫的,他便按照歌的节奏伴奏起来。那箫声呜呜地响着,像有所怨恨又像有所思念,像在哭泣又像在哀诉,余音婉转悠扬,像一缕不断的细丝,使得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使得孤舟中的寡妇闻声而哭。

          我面带忧愁,整理衣裳,严肃地端坐着,问客人说:“你为什么要吹得这样悲凉呢?”客人答道:“‘月明亮啊星稀疏,乌鹊向南飞去。’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环水复,相互盘绕,草木茂盛,一片苍翠,这不是当年曹孟德被周瑜所困的地方吗?当年曹孟德破了荆州,攻下江陵,顺水东下的时候,舰船首尾相连,千里不断,战旗遮蔽天空,他对着大江斟酒痛饮,横握长矛赋诗,真是一代英雄,可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上打鱼砍柴,和鱼虾作伴,与糜鹿为友,驾着一片树叶似的小船,举起匏瓜做的酒杯相互劝酒。就像蜉蝣寄住在天地中间,渺小得如同大海里的一粒小米。我哀叹我们人生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想携同飞仙一道遨游,和明月一起永世长存。我知道这不能轻易实现,才在悲凉的秋风中,借着箫的余音把我的心思吐露出来。”

            我说道:“客人也知道水和月吗?江水像这样流,却没有流走;月亮像那样有圆有缺,却没有一点增减。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天地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停止;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没有穷尽的时候。又有什么值得我们羡慕的吗?况且在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如果不是属于我们所有的,即使小到一根毫毛也不能强取。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见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色彩,享受它们无人禁止,受用它们没有穷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你能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得笑起来了,洗了酒杯再上酒。菜肴和果品吃完以后,酒杯和盘子凌乱地摆着。相互紧靠着睡在船里,不知道东方已经发白。

    《前赤壁赋》赏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前赤壁赋》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vc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