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01-26

2018-01-26

作者: 菜农_4891 | 来源:发表于2018-01-26 11:31 被阅读0次

    读书笔记之二

    不讲逻辑的《课程的逻辑》

    ——第二章 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 读后感

    这一章节,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与误区,探讨了实现这种文化转型的若干基本课题。切入的角度很好,但对有些问题的看法,个人觉得有失偏颇,值得商榷。

           文章第一节开始就说道:“新课程不同于建国以来以往几次的课程改革之处,就是在于它不仅仅满足于若干中小学教材出版基地推出多套不同风格的、有前瞻性的、可操作的课程教材体系,而且要造就一支课程理论研究队伍和课程教材编制队伍;形成全国性的课程实验网络。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发展机制;一种从‘控权’到‘赋权’的新型‘课程文化’的再造”“课程文化的再造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

           我想作者在这里实际上是把课程改革和课程改革实验这两个概念混淆了。如果我们的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就是“从‘控权’到‘赋权’的新型‘课程文化’的再造”,而这种‘课程文化’再造,只是“推出多套不同风格的、有前瞻性的、可操作的课程教材体系”,“造就一支课程理论研究队伍和课程教材编制队伍”,“形成全国性的课程实验网络”,这样的课程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改革最核心的任务,应该是“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和教师将新课程现实化、制度化的过程”。需要教育行政人员、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等群体的共同努力;特别需要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把课程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这才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

           在第一节的第三自然段中,作者还说道:“传统的教材设计只强调事实,注重记忆;只注重文字符号系统的表述,却忽了视觉符号的呈现,如此等等。教科书编审者首先应当是改革家,而不是经验主义者”。这未免太绝对化了。两个“只”字,将传统教材全盘否定了;倘若教材编审者,没有广阔视野和基本素养,没能继承传统教材中的“精华”,只一味强调是“改革家”,这样的教科书,未免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人类社会的前行,往往都是后人站在前人的肩上,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文化如此,教育如此,教材当然也是如此。

           只是摘出其中一两点,无意否定全书。作为课程方面的理论大家,钟启泉先生的许多论述确实给我们许多启发。当然,这毕竟是一本写于十多年前的书了,当今新课程改革已经跨入了新的阶段。

           象作者在文中担忧的“只要旧的高考制度依然不变,‘应试文化’依然不变,那么新课程的命运将是岌岌可危的”问题,象“高考指挥棒”扭曲了教师的教改积极性问题,随着新高考全面施行,也终将得到缓解。这种以高考制度的改革,倒逼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当然也会倒逼教材的改革,这种倒逼机制,比起十多年前仅从基层入手,从教师培训入手,从更新全员教育观念入手,效率要高得多。当然这两者并不矛盾且相辅相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1-2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vi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