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沉迷学习-读马克思1-初步观点-2018-04-11

沉迷学习-读马克思1-初步观点-2018-04-11

作者: 浪人一松 | 来源:发表于2018-04-11 13:39 被阅读34次

近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简单翻阅了资本论和1844年经济学手稿的内容,并就主观感受略做记录。

一:正面的评价

1:后世解读。

马克思主义不等于马克思的主义。马克思主义被苏联和中共借用后,已经形成了新的符合当地政权统治需要的主义。

就如同孔子在春秋所创的儒家和后来汉朝天人感应,宋朝朱熹的儒家已经不一样了。因此很多不好的解读,曲解了马克思的原意。

2:开宗立派

虽然马克思主义从今天看来很多过时和与现实不符的内容,但马克思毕竟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创造性的拓展了经济学的领域,思考的都是前人没有思考的问题。

3:无产阶级的恩人

虽然依照马克思主义而建立的纯粹社会主义实验失败了,但是客观上引起了全世界对无产阶级福利待遇的重视,提前让无产阶级过上了更高福利的生活。

二:负面评价

1:民科

马克思的学说和当时属于另辟蹊径,不被当时主流的经济学家所认可。毕竟马克思法学出身,职业生涯主要是报刊主编。无论是主持莱茵报期间还是编撰德法年鉴期间,马克思都不能算一名经济学者。

他并未系统的学习政治经济学,就突然就开始了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而且采用的方法,也主要是哲学思辨而非主流的经济研究范式。

未接受科学训练,也无意接受训练,但是希望自己创造一套全新的理论,推翻现有的科学大厦,这不正是民科的定义么?

2:邪教

马克思主义煽动百姓推翻政府,鼓吹暴力,这一点和现在的极端主义非常相似。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共产党宣言》

通过邪教检查表可以看出,无论是当年的共产国际,还是后来的衍生品苏维埃政权,能否对号入座的地方非常多。

靠著組織的協助,我不但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甚至可以改變全世界。我會成為一個全新、更好的人,我的生命會徹底改變。

組織成員都覺得自己是菁英,是一個新時代的先驅者。只有這個組織的成員,才能躲過即將到來的危難。

組織的利益優先於個人的利益。我必須為組織完成許多工作,例如參加課程、招募成員、賣書等等,而個人的生存保障反而不那麼重要。

如果有人對組織發表的負面的言論,都會被當成無知或敵意的表現。畢竟這個組織是沒有什麼可被批評的地方

邪教檢查表http://www.richyli.com/column/sect/sekt_checklist_blja.htm

編譯:李怡志

資料來源:德國巴伐利亞政府青少年局

3:经济刺客

马克思在德国由于追随鲍威尔,随着鲍威尔被批判,自己的学者生涯也就戛然而止。在当年的德国,容克地主是贵族和统治阶级。可以想象,向马克思这样一名没有背景却充满天赋,同时又失去前途的青年,内心会有怎样的愤恨。

当年德国还是一个松散的联邦,直到1866年才统一。世界属于英法争霸的年代,英法的资本主义经济发达,远非德国可比。马克思煽动工人的思想,在英法显然更具有土壤,并且英法的工人运动,将极大的消耗两国经济,而资本欠发达的德国,反而能坐收渔利。

从阴谋论的角度来说,马克思的思想恰巧为某些人所用。

三:邱海平的判断

网上能找到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的文章:《资本论》为什么遭那么多人反感?

http://www.szhgh.com/Article/cdjc/jingdian/201610/122648.html

其中关于为什么需要辩证的看待马克思主义有4条见解。

1:客观事实不符。

马克思所处的年代是资方和劳方矛盾特别激烈的19世纪,那时候的理论当然无法解释现在的社会。

2:通俗的误导

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做了很多通俗化的解释,这些解释往往夹藏私货,或者仅仅是不准确。

3:价值观不符

社会经济学不是实验室科学,没办法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因此往往带有主观判断。而同一个事实却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因此如果带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来研究,也必然能发现很多值得批判的方面。

4:哲学大于科学

马克思曾经是黑格尔的门徒,后来追随鲍威尔,最后又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这里面既没有经济,也没有政治,更没有数学。因此马克思的学说,始终离不开讨论哲学的方式。

从《资本论》里面来看,当马克思试图解释商品的价格决定因素时,是多么的晦涩难懂。

主流经济学只用一个需求函数+供应函数=均衡价格+均衡产量就简单的解释了商品的价格形成的原因。而马克思却不断用举例子的方式,颠来倒去的描述。最后还是让人费解。或者说,是将简单的内容复杂化了,哲学化了。

四:理论硬伤

1:消灭私有制

①:取消私有制有悖人性。

在生产力极度匮乏的原始社会,没有条件私有制,部落共享生产生活物资是因为不这样做整个部落就生存不了。而且原始人既没有保险箱来保存财富,也没有什么财富可供保存。

这是被迫的状态,不是原始人自己愿意的选择。等到生产力提高一些,人类一旦有了可以私有制的条件,就会自然形成私有制。

②:私有制并非资本主义独有,

并不是资本主义有的,更先进的社会形态就必然没有。就像资本家要吃喝拉撒,于是共产主义者就拒绝吃喝拉撒一样毫无道理。

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也并非资本主义独有。这都是人类社会在前进过程中发展出来的符合现在生产力的社会关系,后来人完全可以继承下来。

③: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劳动,

如果资本的收益远大于劳动,则劳动者的动力就很弱。

但如果资本的收益远小于劳动者,则资本难以积累,并且还会外流,普通劳动者也不愿意积累财富,最终失去劳动的动力。更何况完全取消私有制,那劳动者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不会有自己留下的果实,那劳动者怎么还有劳动的动力?

马克思所期望的,劳动成为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证明,所有人都自觉的为了证明自己是人类而劳动。这个期望要么假设人类都是上帝,要么假设人类都是蚂蚁蜜蜂。

2: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讨论商品的价值是凝聚了人类无差别劳动的量。从这个逻辑出发,如果一个商品虽然花了很大力气做出来,但是根本没人要,却也值很多钱。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马克思的这个思想,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在那个年代物资较为匮乏,不存在做出来没人要的商品,而是商品总是供不应求。

但是后来物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丰富起来了,因此效应论就替代了劳动价值论。一件商品有怎样的价值,取决于商品带给人多大的效用。因此对于沙漠迷路的旅人,一碗水的价值大于一块黄金。

3: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果生产力超越生产关系,则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力的桎梏,但是在生产力明明没有发展到超过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强行社会主义最后也只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骨子里的生产关系根本无法改变。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对农民还是采用农奴制,剥削农民补贴重工业。造成长期的粮食紧张。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基本相当于复辟帝制。改革开发之后,逐渐进化为资本主义。

所以如何持续的提高生产力才是达到马克思主义目标的唯一方法。

五:边缘崛起

政府是否需要采用公有制?是否公有制才能解放生产力?

1:逻辑矛盾

从逻辑上来说,政府公有制只能公有那些已经存在的行业,而不可能公有那些还不存在的行业。一旦一个政府只允许公有制,则那些未来的行业一个也不可能诞生。就像朝鲜只要不开放,永远不可能自发创造出微信支付宝。

2:建立政府的阶段

某项产业是不是公有制,并非这项产业是否国计民生,而是政府建立公有制的时候所处的年代。

如果中国现在开始建立公有制,则支付宝+微信+百度会成为国企。正因为公有制的市场经济早在40年前就建立了,因此支付宝+微信+百度这些后来边缘创新出来的产业才没有被公有化,政府也不能去公有化他们。

因此,40年前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则银行+电信+石油成为公有制。如果400年就成立的政府,大概只有盐铁专营+驿站为国营,后来的铁路+电信+汽车+银行+石油+支付宝+微信+百度都会在一波一波的边缘创新中靠着私营的企业家创造出来。而这些创新公有制是没办法参与的,自然也天生不是公有企业。

3:效率不等于创新

公有化或许可以增加效率和公平,但是创新形企业在公有制的环境中是不可能诞生的。就像联想+微软巧妙的错过了21实际所有的风口一样。企业一大,决策者的首要任务就是不犯错,更何况公有制企业。

只有没有包袱的新一代创业者才敢于做颠覆式创新,也只有产权明晰自负盈亏的企业才敢投资高风险的领域。这两个条件是公有制企业所不具备的。

六:真实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和后来的苏维埃都太理想化。连马克思自己也承认,人类的能力禀赋各不相同,这是客观存在的,硬要要求平均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列宁在后来也曾表示,纯粹的计划经济只能成为官僚主义的空想。

共同富裕最后还是离不开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以及3个主要的工具。

1:选举

如果选择政府就像选择物业一样,那老百姓就可以挑选出水平最高的管理者。一个县的管理者能力出众,就参加PK选举市长。市长再到省长,省长再到主席。我党是党内PK,但是毕竟离普罗大众略远。

如果采用社会选举起码两个条件,一个是选举成本很高,这个国家必须有很高的生产力才能负担的起。第二是人民素质足够,也受过选举方面的训练,现在的中国民间,连一个小区的物业都不一定能选好,离这个条件还差很远。

人类要感觉到幸福,不一定就是要什么有什么,选择的自由可以极大的提升人的幸福感。

2:保险

疾病和事故是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保险就是平摊这些风险的最佳手段。但是生产力不够,人均收入低的时候,大家买保险的意愿是很低的。可支配收入越高,才越能承担保险。

3:股份

贫富差距有时候未必来源于劳动量,而是所处行业的发展速度。一个传统制造业企业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一点不少,但是和金融或者互联网领域的爆发力相比就不能同日而语。

如果一个传统行业的劳动者,可以通过购买新兴行业的股票来获得新经济的收益。而新兴行业往往有巨大的风险和融资需求,也通过股票市场来分担。

股份制最早是平摊风险,而现在则是共享收益。前提依然是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让普通老百姓也有剩余资金来投资,并且能够承受风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沉迷学习-读马克思1-初步观点-2018-04-1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wa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