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在哪呢?”这是我每晚带队时的第一句话,可见柯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时柯就飞快地举着水杯跑到我面前,“老师,我去接水了”,或是“老师,我在这呢”。同学们和我就都笑了起来。
说起柯,他是我接班第一个印象深刻的男孩,一双大眼睛,里面透着好奇和惊慌,长的标准的帅小伙一枚。他妈妈的再三嘱咐和叮嘱,不由得让我多看了一眼柯,心想: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吧,不用说是爸妈的宝贝,宠的孩子不要不要的。
再次注意到柯,是排着长队给爸妈打电话,柯的头不时地往前探,眼里流露出焦急和渴望,不时地还惦着脚尖左右顾盼,我站在一边饶有兴趣地看着,刚开学,想爸妈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可柯是那么迫不及待,把课余时间都给了打电话,要么排着长队等电话,要么低声地和妈妈打电话,所以上课老迟到。毫不夸张地说打电话成了他的必修课。
柯在课堂上那么尽力地表现专注,我知道他的底子捎差些,学起来吃力,每天看着他忙这科的作业,又忙那科的作业,可还是常听到课代表给我告状,柯又不交作业了,就差他一人了。要想改变这个现状,我只好和他爸爸交流,希望能得到家长的配合,哪怕是两三天打一次电话呢,也不能每天一有时间就打。
柯的爸爸态度很让我感动,说全力配合老师的工作,只要孩子的成绩能有所提高,让怎么做都行。但收效甚微,柯还是一如既往的打电话,在我面前保证的可好,也和我约法三章,两三天打一次电话,他有地上工作转入了地下工作者,一有时间就偷偷打,不在教学区打电话,改成了寝室和高中部。我觉得自己的教育好无力。
吃饭时和宋老师谈起这个情况,她美其名曰没断奶的孩子,你能让他一下断了吗?我陷入了深思,和他妈交流,每天一次的电话是必不可少的,我真的好无语。不过,我还是不想放弃他,想让他快点适应初中生活,把成绩提上去。
我开始了我的拯救计划:在班里一看到他的闪光点就夸他,让他找到在班级的位置,还和其他同学约定做他的好朋友,常打电话说明他孤单,无法倾诉,没有融入班集体。最后和他爸爸沟通,达成一致协议两三天打一次电话。
时间在溜走,看着班里勤奋又刻苦的柯,我开心地笑了,长时间的关注还有焦虑,在那一刻我心释然。回想三个多月来的真情陪伴,感觉自己很有成就感。
“老师,我今晚想给我妈妈打电话。”柯仰着头给我说,“好好,打吧,早点回去睡觉。”我立即响应着,到了第二天早上,小慈说:“老师,我刚看到柯在那打电话呢。”我的眉毛皱了一下,怎么又打?不是昨晚才打过吗?我在教室静静地等柯来,一会儿,柯拿着水杯进了教室,“你去哪了?”我抬头问他,“我去接水了”,柯战战兢兢地说。“没去别的地方?”“没有,不信你看我的水杯。”柯分辨说。
那一刻,我所有的希望化成泡沫,我不想因为打电话让柯做一个撒谎的孩子,就告诉他说:“柯,以后你打电话吧,想什么时候打都可以,但是不要违背班里的纪律,我以后在打电话方面也不管你了,你来这学校也快一个学期了,也慢慢长大了,也懂得事与非,你自己看着办吧”。柯怀疑地抬起头,用质疑的眼睛看着我,然后转身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座位也给他排后面了。
可奇迹出现了,柯不再去打电话了,每天按时到班,我在班里还和柯开玩笑,“看你,老师不再管你打电话了,你到自觉起来了,可见,你真的长大了。”同学们都善意地笑了。
我顺势又给他调到了中间,让他挨着一个班里的第二名,但愿他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把七八班当成自己的家。
教育是一个慢过程,有时冷处理比持续关注要效果好,但前提是要从爱出发,才能收获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