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和不悔的到来
新婚的夫妇就这样住在那个马棚改造成的多人宿舍,一床被褥,一个盆,不要说怎样的节俭了,而是多么的不易!饭盆也是洗脸盆,洗脸盆也是饭盆,关键还是洗脚盆,听着觉的不可思议?但这是事实,因为没有条件。

人生有的时候你看着不易,可是在那种艰难的情况下比起吃不上饭的关里来说,都是幸福的。今天我们过惯了奢侈的生活,已经不记得那个让人心酸的年代了。
慢慢的,夫妻两个有了一个女儿,吃不上什么好吃的,勉强能糊口度日。女儿是超可爱的,没有谁家的孩子比他家的孩子更灵动美丽了。村里的人都喜欢她,这可爱的孩子是不悔的姐姐心平。
心平两岁的时候,妻子又怀孕了,期间娘家母亲生病,是癌症晚期,日子带着心平怀揣着第二个还未出生的孩子,踏上了颠簸的绿皮火车,辗转到了大连,又改坐船,再到烟台,又踏上火车,颠簸了三天三夜,回到了娘家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母亲,也就是心平的外婆。
这时。老人的身体已经很差了,瘦的厉害,听老人自己说,是一股火导致了自己的癌症,三弟妹,诬赖她偷了家里一个筐,因为自己没偷,被人赖,又不会和人家对骂,就生闷气,诱发了这绝症。
由于临产,娘家人让她回到十几里地以外的婆家,好不跟着上火,以免动了胎气。这期间,不时给她传递一些信息。紧接着就临产了,是接生婆给接生的,生下来又是个女孩儿。可老人去逝的时候,也是为了让她做个安稳月子,不让她上火伤了身体,也就心照不宣的都瞒着她。
一日,公公婆婆不知为何在外面吵起了架,自己心里也犯猜忌,想着:是不是因为生下的是女孩不是男孩而拌嘴。那时关里的农村,把生男孩看成是很重要的事,家族要开枝散叶,男孩是家族的血脉,到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姓的,而女孩终归是外姓人。所以大都想要男孩。
农家的院子互相有什么动静都知道,乡邻们也是东家长西家短的议论纷纷。
爷爷给孙女取了一个名字叫“不悔”,希望孩子有一个不悔的人生。也想向乡邻们表达,他们都理解错了,男孩女孩都喜欢。这就是故事主人公不悔,在几千里以外的祖籍地出生了。
娘家人好多天没有消息,不悔的娘感觉不对,于是就问家人,可没人告诉她实话,都说好着呢。等出了月子才知道自己的娘已经过世了。回去看过,心中悲痛,祭过母亲,又住了着时日就带着心平和不悔回了东北。这一页翻过。
不悔的父亲知道了岳母的事情也很心痛和不舍,可日子还是日子,新生命的出生,给这个家庭有带来了新机。看着第二个孩子不悔这个新生的小生命,想要儿子的父亲有些失落,但也还是欣慰。因为不悔乖乖的,静静的,不哭也不闹,比心平乖很多。他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小闺女。
这时她们早已经搬進了新家,和人合租的一个草房,虽简陋,但也有自己的空间。

夫妻两个人每天忙碌着。男人上地干活,女人在家打理家务,带孩子。这样的日子不长,生产队实行大包干,分产到户。田地分到了个人手上。是按家庭人口分田地,家里四口人了,分了是四个人的份。不悔,也算是福星,因为她刚出生,刚来到人世间,就带来了粮食份了,夫妻俩也很高兴。
地自己种了,付出多少,收获多少,也不再是吃大锅饭的心态了。这样,村里的人们,懒得更懒,勤快的更勤快。不悔的父母就比以前更加勤快了。
这样勤劳而细心的种地、收地,就显得人手不足了。不悔的母亲嫁过来的时候,就是因为听说东北妇女不用下地干活。可如今都是自家的地了,就必须得下地和男人一样干活了。这或许就是她的命!
春、夏、秋、冬,就这样不停的忙碌着。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多时候是很早出门,晚上披星戴月的回来。两个人都很能干,物质上也逐渐的不那么拮据了。渐渐的从不挨饿,到能吃饱饭了。
孩子们都很省心,也不用操太多,有口吃的,别冷着,别热着就养活了。心平两岁能可哪跑了,女人就用背带把不悔背在背上洗衣、做饭、干活。
就这样波澜不惊的生活,尽管很苦,也很累。可一家人的生活很有奔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