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正蒙〉日记203。2021-1-26》
今天是庚子己丑甲戌,腊月十四,2021年1月26日星期二。
有德篇12【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船山讲解说,"息有养"的意思是"物无时不相引,而静正以养之,勿使牿害"。牿,音顾,gu4,动词是束缚的意思。"物无时不相引"是为什么我们要"静正以养之"的理由。因为"静正以养之"是只有"我"(即出于自主的选择而生成意愿的我)才能做的,又因为我与天地人神之间"无时不‘相引’",所以,我的作为也是"相引"之物中的一物。作为相引中的一物,不要束缚或伤害与我相引的"物们"。
牿害,愚见以为是不及与过度的组合词:牿,作为束缚是紧张的状态,所以是不及;害,作为伤害是放肆的状态,所以是过度。"勿使牿害",既要督促不及的一面,又要约束过度的一面。其所追求的是中庸之道。中庸,也叫取中,也叫权,就是这样一种随时损益以求平衡的动态把握。所以说,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终生只有不断修正。
"瞬有存",船山讲解说,"心易出而外驰,持理勿忘以因时顺应"——这可是以"瞬"为时间单位的要求!
如果说"息有养"还只是一种视觉结构与相互交融的空间形态,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压力是认知层面的"清明在躬"的话,这句"瞬有存"则是"瞬间"的、无有间断的"刻刻留心"!船山都在感叹"其言严切",而船山之前的有些儒者则干脆提(反对)意见,说:这个要求"太迫"。
对此,船山的意见是效法横渠,因为这是"张子自得之实修"——横渠自己先做到了,这不是他一味地要求他人的苛责,而更像是自言自语的心得,"特著之以自考而示学者"——我想,这是横渠的一个深刻的体会吧,所谓敝帚自珍,所以对横梁来说,这个心得尤显珍贵吧——不仅常人之中罕见,修者也多忽略或回避这个问题——他就特别提出来,摆到桌面上,"自考",即自我反省,对照检查;"而示学者",并且把这个心得敞开给同道。
船山的意见是,"有志于圣功者,必当以此为法"。
"有志者"。
我们看看横渠和船山的"圣功之志"吧。
横渠的圣功之志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船山的圣功之志是"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向天乞活埋"。
这两位中国思想精神的丰碑人物说"瞬有存"是"必当为之",说的是实在话,确属心得之语——思想成就,煌煌巨著,磊落一生就摆在那儿呢!
我的体会是知易行难。
修身、修养、修德、修行,无一不是勉强行之之功,无一不在反复的跌倒爬起的轮回里。按说,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行动也有六年多了,可是啊,还在跌跟头!"用功日久,一旦豁然开朗"的境界没有发生过。怎么办呢?每天到"这里"——圣贤留下的足迹里——听他们讲讲道理和心得,偶尔也说说自己的一些困惑和思考,以此勉励自己再爬起来,接着修!——改过自新,进德修业。
目前我能想到的可能原因是,这可能是方法上的失误/局限甚至错误,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像"黑格尔对哲学史圆圈式的理解,虽然克服了、打破了知性哲学史的线性结构模式,突出了哲学史中的"同时性"和"永恒性"方面,但,值得思考的是海德格尔基于发生学意义上的境域性发生史⋯⋯"(柯小刚《时间、存在与精神——在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之间敞开未来·准备性的绪论》)。
我们出生于"世界图景"意识时代,"结构"、"流程"充斥着生活中的种种。过去,我也把横渠、船山乃至于当初亦如此"观察"(即对象化意义上的"观""看")过师父,"视"为"丰碑"、"模范"⋯都是对象化的,也是视觉化的,更是图像化的——换言之,对立化的。
怎么办呢?
试着开启新的方法——以对话的方式——进入,或许可以突破圆圈式的、反复的、轮回式的"滞留"。
除了息心以静,必加操持之功。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张载集》张载著
《张子正蒙注》王夫之著
《诗集传》朱熹著
《诗三家义集疏》王先谦撰
《诗广传》王夫之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