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很胆小》是孙卫卫老师的一本散文集,收录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集中。书中收录了卫卫老师从2000年以来的部分文章,我们从文字中跟着他从陕西到南京,从南京到北京,了解了他看似平凡的人生轨迹和平淡的心路历程。但是最后意犹未尽。
我喜欢散文,更喜欢散文中“形散而神不散”中的“神”。卫卫老师的这本散文集中,处处流露着一种向上的、质朴的精神,让我不自觉的想说:要做像他一样的人。
要做像他一样,对待事业孜孜不倦的人。在我看来,卫卫老师的事业就是读书、写作了。就如他自己说,“我一直是一个倔强的人,认准了的事,很难回头”。在一年年的书生生涯中他揣摩着从小的偶像宋育平叔叔的寄语“勤学才晓笔中情,苦练方知书中乐”,从全国的第二届“雨花杯”全国少年,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儿童文学作家。他找到了梅老师告诉他的那片属于自己的疆土:“那里,‘极目楚天舒’,那里有优雅和优秀”。真得践行了长辈告诉他的“学五车书,储八叶才。凌千载志,成一家言。”而这里面的坚持与泪水也许只有卫卫老师自己知道,只有在北京鲁谷的那张亦床亦书桌的木板知道,只有“江南小屋”里一摞摞的书和报知道……
要做像他一样,对待家乡时时挂念的人。“闻着它,我想起了门前高高的白杨,想起了用嘴含着我们的裤子和我们撒娇的大狼狗,想起了每天中午的袅袅炊烟和油泼辣子声,想起了房子前后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多么熟悉的家乡,多么熟悉的童年记忆。虽然身在北京,心却一直和西安、陕西的根连在一起,每次都在千里之外给家乡的足球队加油,以致于妻儿都说卫卫老师是“白眼狼”,他自己心里还暗自高兴,那是因为自己有家乡可盼望、有家乡可回想的一种骄傲吧。就像他书里所说,朋友见面会回忆起小时候的人和事,“虽然也有怅然若失的感觉,但更多的还是高兴,就像孩子一样,必修成长,不成长是不可能的”。他的话也为我以及和我一样的,有着家乡情结的“大孩子”心中释然了一些,希望我们都和卫卫老师一样时常惦记家乡,但也喜欢“长大了”的家乡,希望我们的家乡都“长得更健壮一点,长得更好看一点”,不管她长得多大,都是家乡。
卫卫老师挂念家乡,更挂念他的家人吧。他挂念手足情深的弟弟。挂念喜爱秦腔的爷爷,挂念小时候总是被他惹哭却每天想念他的妈妈。还有他不曾单独为他们写一篇的爸爸和妹妹吧,也许情到深处,更不知如何下笔。但从书中我们知道,做卫卫老师的妹妹一定很幸福,因为“妹妹在信里说,她最恨火车了,火车把她哥哥拉走了。她又对火车充满了希望,希望早日把哥哥拉回来”。我是从小羡慕有哥哥的孩子,能读懂妹妹的对哥哥的深情。
要做像他一样,对待师友温文尔雅的人。书中很多篇章描写了从小到大对卫卫老师有影响的师友,也许正是这些师友的一路帮助与提携才有了今天的孙卫卫。而卫卫老师对待师友也是态度温和、举止文雅、谦虚谨慎。书中写了与几次与梅子涵老师的交往,第一次他给梅老师写信,信的细致让他感动。梅老师说:我一直喜欢细致,细致的目光、细致的心情、细致的记忆、细致的关怀。是啊,卫卫老师的“细致”里透露着对师长的尊重与爱戴,对儿童文学的热爱与敬仰。第二次为了帮梅老师在首都机场等人,四点就起床,几经周折,终于完成交托,心里是那么的满足。他说,“忘掉帮助别人做的事情,而别人的好处要长久记住”。在写南京大学中文系吕效平老师的文章中,有一处细节“要像弘一法师,弟子丰子恺请他在藤椅里坐,法师每次入座前都轻轻摇动藤椅,以使有可能藏匿其间的小虫走避”,我觉得卫卫老师也会是和弘一法师一样的人。
作为卫卫老师的朋友应该最多的是真诚、踏实吧。不知道书中的刘峰、赵小帅还有张姐是怎么想的。我和卫卫老师因儿童文学结缘于博客,曾收到过他两次的书,断断续续的几次聊天,恍然说“认识”也有五六年之久了,他就像一个邻家大哥哥一样,那么真实。
冰心老人曾说:
有的人不管是荣是辱,却波澜不惊;
有的人不管是富是贫,却朴实为人;
有的人不管受讥遭讽,却依然阔步前行;
有的人不管自己位有多卑,却永远惦念着祖国母亲!
这样的人,亦让我想起卫卫老师。我希望能做像他一样的人。
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