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小家伙小学一年级开学的第二天,下午三点多接他放学。

“爸爸,我要去接妈妈。”小家伙一见我抛出这句话,态度似乎有些坚决。
“为什么啊?”我有些纳闷,以前也就是撒撒娇说类似“我想妈妈了”之类的话。
“我就是要去接妈妈,就是要。”皱起眉头,语气明显急促起来。
“想妈妈了?”我耐心的问。 “嗯!” “妈妈一会儿就下班回来啦,到时候我们下楼接妈妈去。
“不行,我要去公司接妈妈。”一家伙依然是不依不饶。
我一听,心里有些不高兴:这个时间点过去,正值放学高峰期,过不了多久就是下班高峰期,太浪费时间了。 “要不这样,我给妈妈打个电话,你跟妈妈说说话,看看妈妈的意思,好不好?”我尝试改变策略,他妈妈更有说服力。 结果一个电话过去,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结果。 没办法,先回家放下书包再说。
回家路上,我尝试诱导性的问出他的想法,可惜一无所获。 回到家,小家伙吃了个冰淇淋,开始玩乐高积木。估摸20分钟过去了,我心想要去赶紧去吧,这家伙说要做的事从来都是要坚持去做,除非武力干预。
“走吧,儿子。”我收拾完他晚上上课的书包。
“去哪儿?”小家伙显然沉浸在玩具中。
“你不是要去妈妈公司嘛。”
“奥——。”他玩着玩具,没有想走的意思。
“怎么啦,不去啦?” “我又不想去了,嘿嘿。”眼角一抬,脸上露出坏坏地笑。
“你这个臭家伙。”我没好气地说,心想总算不要出去了。
……
晚上小家伙上完英语课,和老师一起坐车回来。回来的路上老师问他上小学有什么新鲜事来着。
“我想起来了一件事,但只能跟妈妈说。”小家伙想了想说。
“为什么啊?”老师问。 “因为我怕你们笑话我。”
“不会的,老师和爸爸妈妈一样,都是会帮助你解决问题的,不会笑话你的。” 妈妈劝道。
“今天早上我都哭了。”小家伙笑着说。 “为啥哭啊?”妈妈问。
“想你呗了。”
“老师知道不知道,有没有安慰你?”
“没有,我和同桌一起哭的。”
“你同桌?是不是今天早上上学哭的那个女生啊?”妈妈问。
“是的。”小家伙说。 “是不是被小女生感染的?”我笑着问。
“应该不是。”小家伙想了想说。
……
一瞬间,我感觉像被什么击中的,幸好今天下午没责备小家伙。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们没搞清楚,可是我们自以为是地以为我们已经搞定了。 回到家中,我问小家伙为什么下午爸爸问你原因的时候你怎么不说呢,小家伙说那个时候记不起来啦,刚才刚刚想起来的。我特意观察了一下他说话时的面部表情,不像是撒谎的。
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下午在问他原因的时候他只表述他接下来想要进行的活动,而忽视我的问题呢。也许,第一:他担心我反对他的行动提议,于是乎不停地加强自己的意愿表述,希望我能接受;第二:学校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对他来说还很陌生,没有安全感,他可能压抑着自己的情绪。终于在放学的一瞬间,情绪得到释放,一心只想着选择去拥抱他想要的安全感或舒适区(找妈妈),而对于他爸爸想关心的问题下意识地选择忽略。
孩子教育,对于当今社会的父母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社会、工作、家庭的压力让我们没有太多的耐心去了解孩子说话背后的潜台词以及情感需求,尤其是孩子在说话的一瞬间他也可能无法正确表达他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作为父母,我想我们应该更多地给孩子留足一些空间,对于一些我们暂时无法理解的语言、行为,小心翼翼地留存,而不是一味地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打压,也许在接下来的某一个时刻会豁然开朗。我想这也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同时,孩子给予我们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