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乌兰夫纪念馆
上午,晴空万里,瓦蓝瓦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像一块巨大的蓝布上修着几朵白花。早饭后,我们乘坐大巴车去乌兰夫纪念馆参观。
乌兰夫纪念馆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华西街的乌兰夫公园内,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今天还有别的学校的师生也来参观,孩子们站成整齐的队形,静静地听讲解员进行讲解。
乌兰夫同志于1906年12月23日出生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1988年12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乌兰夫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
1991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并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呼和浩特市钢铁路南植物园内修建成了“乌兰夫同志纪念馆”。1992年12月23日落成开馆,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亲笔提写了《乌兰夫同志纪念馆》名。带着无比的崇敬,孩子们留下大合影。
乌兰夫纪念馆占地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巍峨建筑。整个建筑包括主馆、纪念广场和塑像平台、纪念亭、牌楼门等4个单项工程。创造性地将传统的民族建筑款式和先进的现代建筑艺术融为一体,使这组建筑庄严肃穆,宏伟壮观。
纪念馆以乌兰夫生平事迹为主题,展示出照片247幅,文物121件,文献146件,生动翔实地展现了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争取民族解放、祖国统一,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的不朽功勋。体现了内蒙古老一代领导群体的业绩;使乌兰夫的形象光辉丰满,又使一代革命者跃然画面。孩子们边走边看,时而不时在展柜前停留下来,从而更加认真地观看,孩子们一个个心中充满了敬佩。
乌兰夫他领导的“百灵庙暴动”,打响了“草原抗日第一枪”,他组织接收了3000孤儿到内蒙古哺养,感天动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曾经老一辈革命先辈们的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仍然心怀崇高理想,争取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而处于新时代下的我们应该倍感珍惜,决不能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遗忘艰苦奋斗的精神,时刻紧记先辈们的辛劳。
参观漠南第一府——绥远城将军衙署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中国正北方,草原青城呼和浩特,在敕勒川这片传奇、富饶的土地上,坐落着被称为“漠南第一府”的——绥远城将军衙署。这里,红墙环绕,回廊幽深,院内古树葱茏,异香扑鼻,牵藤引蔓,景色怡人。
清王朝为巩固西北疆边陲的稳定,奉行对大漠南北蒙古地区实施政治、军事统治,于清乾隆二年敕建新城,四年建成,乾隆皇帝亲赐名“绥远城”。
孩子们紧跟讲解员的步伐,认真听她讲解。绥远城将军衙署是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的产物,是清王朝统治和管理内蒙古地区的重要机构之一,是沟通中央和边疆地区的重要军事重镇和枢纽机关,是边疆稳定,国家统一长治久安的象征。
将军衙署坐北朝南,建筑群按照“前朝后寝”的功能分布,建筑沿中轴线排列,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现占地面积约26000余平方米。
来到府门前,我们看到长24米,高4米镌刻着“屏藩朔漠”的石额,写的是驻防将军的职责所在。照壁与府门之间设辕门,不允许百姓通行。
府门为衙署的正门,戒备森严,上悬“将军衙署”和“漠南第一府”匾额。府门内左右倒座设土默特官厅和前锋营。
仪门是一座强化封建礼制的建筑物,在衙署中出入门庭必须遵循“礼制”。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启的,只有在将军上任,恭迎上宾,或者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打开,以示隆重。
穿过仪门,到达宽敞的大堂院落。
大堂是将军衙署内规格最高、面积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建筑。大堂前的月台是新官到任时举行“望阙叩恩”之地,也是官员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
印房是大堂的东配房,将军衙署内部机构之一。掌管将军印信,办理章奏文移,协办各项事务,并兼管恩赏银库事宜。由协领主事,每年封开印信,转发六部公文、各处递来公文,分交各衙门办理,以及部分任期已满但功绩卓著官员的留用事宜。
官厅设有专职的官吏负责,由将军衙署的笔帖式或其他官员兼职,以将军的名义向各部门、各地方的负责官员发布指令,完全处于将军的直接管辖之下。
在大堂院落我们看到鲜艳的八旗旗帜,有正黄、正红、正白、正蓝和镶黄、镶红、镶白、镶蓝八旗,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时创立的一种以旗统兵,出则备战,入则务农,是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组织和军事组织,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二堂规格仅次大堂,是将军日常办公及与都统、协领等官员议事的场所,并有书房办公及休憩之功能。
特别要说的是二堂门楣上的匾额,“安民则惠”,讲解员故意问孩子们“民”字是否写错了,有孩子说民字多了一点儿,讲解员说: 当官之人要多给一点实惠给老百姓,老百姓安乐业才是当官最大的实惠。
客厅属二堂配房,是来访客人等候将军召见的地方。在清代,地位等级森严,在将军办理公事之余,如有人前来拜访将军,由门卫将帖子呈递将军,并请拜访之人在客厅等候。客厅内部按照清代的风格来进行陈设。中间为中堂,由八仙桌、太师椅、条案、中堂镜组合而成。满族人以西为上,来客要坐在西边,主人与之对坐。
箭厅是将军衙署主管军需武备和军队训练的官员办公场所。八旗驻防的终究目的是出于军事需要,加强八旗兵丁的日常演练、修举武备十分重要。
通过垂花门,进入三堂院落,便到了将军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内宅。垂花门,因两旁的柱头形似倒垂的花蕾而得名,这道门把将军的办公区与内宅分隔开来,限制了外来人员的随意进入。
室内复原了将军的书房、客厅及寝室,并辅以清代、民国时期的代表性摆件、家居等精美的展品,为游客展示将军日常生活的场景。
来到西厢房前廊,我们看到了槛窗下的地面上各有一方形孔洞,讲解员说这是满族人自创的一种先进的取暖方式——地热灶,从外面的地热口点火,通过地火龙传热,在山墙内设有烟囱排烟,这样一来,在严寒的北方,屋里即干净又暖和,具有典型的满族生活习俗。西配房冬暖夏凉,是将军及家属用餐的地方,又称“内茶饭房”。看到这么先进的建造,孩子们不由得感叹:古人多么聪明啊!
“澄园”位于将军衙署的东跨院,民国19年(1930年)时任绥远省主席李培基所建。澄园的布局形制,具有我国传统园林取之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风格特色,与其传统建筑的中轴对称不同而随势自然布局。设置假山称“螺山”,其上置“两宜亭”、“观稼亭”,富于诗情画意的名称大大地丰富了园林景观的文化艺术内涵。用“吸水机抽水的人造瀑流“曲涧下注”。则造就了一处浓缩自然、静中有动的环境。更加增添了澄园内“爽气怡人”的勃勃生机。
“味莼轩”位于东跨院螺山之前,明间前后辟门相通,两次间南北“明窗对启”,门窗赫红刷饰,不施彩绘,整体风格朴实无华。
“一座将军府,半部青城史。”将军衙署犹如一部无言的史书,对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的演变历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珍贵史料。它的存在对见证各民族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民族团结、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