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三日 天气晴
夏时制,我理解就是把时间向前拨快一小时,记忆中,大概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曾实行过夏时制。据说是,国外一些国家实行夏时制,益处颇多,最为见效的是,可以节约用电。因为,人们可以晚睡晚起,最大限度的利用日能。
当时,国内经济正在慢慢复苏,电力供应紧张,工厂限电,错日公休,居民家中也时不时的有断电情况,因此,腊烛一度竟也成为紧俏货。
夏时制是舶来品,千百年来,习惯了定时起居的人们,总要有个熟悉,适应的过程。当时,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左邻右舍一样贫富,电视机是奢侈品,晚上,除了听听收音机,外出看看为数不多的戏曲,电影外,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娱乐节目。更多地只能是无耐地打发着时间,静等着夜幕的降临。
夏时制的功能是晚上延时,原来,天色该暗下来时,却依然还亮着。于是,人们犯了难,去又没去处,睡又不能睡。只是苦了那些,每日早睡早起溜早的老人们,睡时天不黑,起时天不亮,等略微习惯了时,夏时制却被停止了。
说心里话,我对夏时制并不太感兴趣,因为,我也属于那种早睡早起的人。都说逆风行船,我这次来美国探亲,除了要倒时差外,偏偏又赶上了这里的夏时制。两者混在一起,加大了我倒时差的难度。
早上,时钟指向了七点,我惺忪着双眼,一翻身,又不知睡到了几点。反正是下楼时,何佳早已把早饭做好,摆在桌子上,几次欲叫,看我们不醒,无奈只有吃等。昏昏沉沉几日,依然不行。
吃过晚饭,夕阳依然旺盛。云午把车开出,带我们去超市购物,顺便赏赏夕阳西下的美景。路上车流不减,超市门前汽车停满欲爆棚。哪儿来如此众多购物人,且又兴气冲冲,白日不来,晚上独行,难道是夏时制发挥的奇异功能?
晃然间,我似乎明白了许多,夏时制带来的岂止只是节电,节能,更多的是促进了消费,刺激了人们的购物欲能。若干次的晚饭后,天仍大亮,我在想,是不是一会儿,云午还要开车带着我们,或是去购物,或是去串门,或是……。如果不是夏时制,似乎这一切都将被取诮,不能再现。此时,夏时制也许正在我心中悄然的起着变化。
入乡随俗,现行时髦话语叫做融入,融入当地社会,融入当地生活,我对当地夏时制认识的改变,是否也能算作一种融入呢?只不过,我是在此短暂停留,融入与否,无伤大雅。
冷眼观察,云午,何佳他(她)们,虽谈不上融入,但也在慢慢地熟悉,适应着这里的生活。饮食,购物虽保持着原来的习惯,但也不排斥当地的习俗。倒是孩子们来的快,融入的深,顺顺在家时,习惯于写日记,到了美国好习惯不变,且有发展。不同的是不再用中文,而是用英文写出了日记,且习以为常。
融入是为了生活,是本能,更需本领。云午在此有几个要好的朋友,早于两三年举家来美国,几家常聚。席间,大家说国话,小孩讲英语。开始不习惯,强制孩子回家讲国语,怎奈,孩子早已融入到学校的英语潮中,讲几句中国话,又回到英语中。
看得出,何佳是有意识地,培养顺顺的独立能力,太多的属于顺顺的事情,都交由孩子自己完成。看惯了国内,上学的孩子前边走,背书包的爷爷,奶奶后面行,见到小孙女独自負重,顺顺的奶奶难免有些心疼。
何佳讲,在美国有很多事情,都要孩子自己去做,去独自完成。这在国内,在有些溺爱孩子的人的眼中,简直不可想象。我想,此话有道理,孩子的动手能力,本身就意味着,孩子自小就要学会生活,学会生存,长大了才能有创造力,才能找到立身之本。
如果说夏时制是块敲门砖,那么适应当地的生话,恪守当地的文明,遵守当地的法律,进而融入当地社会,当地生活,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想我们曾经的夏时制,嗄然而止。或是水土不服,或是生不逢时,究其原因,二者皆有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