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不错的儿童财商启蒙书,叫《小狗钱钱》。里面有一个故事。说得挺好,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作“不要杀死你的鹅”。
从前有一个年轻的农夫,他每天的愿望就是从鹅笼里捡一个鹅蛋当早饭。结果有一天,他竟然在笼子里发现了一个金蛋。一开始他不相信这是真的,他把这个金蛋拿给金匠看,金匠跟他说,这个蛋是纯金铸成的。于是农夫卖了这个蛋,然后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祝会。
第二天,农夫一大早赶到鹅笼看,发现那里果真又出现了一个金蛋,这样的情况延续了好几天。可是这个农夫是一个贪婪的人,他对自己的鹅非常不满意,因为鹅没法向他解释是怎么下出金蛋的,否则也许他自己就可以制造金蛋了。他还气呼呼地想,这个懒惰的鹅每天至少应该下两个金蛋,现在这样的速度太慢了。最后他的怒火越来越大,最后怒不可遏地把鹅揪出了笼子,劈成了两半。从那以后,他再也得不到金蛋了。
故事很简单。
但其实我们投资就是这样:能够产生现金流的才是资产,拥有了资产,它就是我们的“鹅”,可以源源不断地给我们产生现金流。像股票、债券、基金、房地产、自有公司等,这些都是各种各样的“鹅”。只要这只“鹅”可以产生不错的现金流,它就是在下“金蛋”。
1.寻找自己的鹅
只要拥有了足够多的“鹅”,即使我们不再工作,也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现金流,这就是实现财务自由很好的方式。
“鹅”有很多种,低估值高分红的指数基金是鹅,有利息的银行理财也是鹅,可以往外出租的房子也是鹅。不同人熟悉的“鹅”也不一样,我们需要寻找自己熟悉的鹅,这样才能照顾好它,这就是“能力圈”。
2.看好自己的鹅,不要轻易放手
看完故事,我们都觉得农夫很愚蠢,就这么把自己手里的鹅扼杀掉了,一点也不值得。但现实世界的投资中,很多人还是在扮演“农夫”的角色,例如在股市很低估的时候买到的好股票,稍微涨一涨就拿不住了,轻易地把自己的“鹅”卖掉。这跟为了一两个金蛋,就把自己的鹅宰掉的农夫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来看看巴菲特是怎么卖出“鹅”的。巴菲特卖出有三种情况:
(1)基本面恶化:鹅下不出金蛋了。
(2)过于昂贵:有人愿意出大价钱买我们手里的鹅,价钱远比鹅能产出的金蛋多得多。
(3)有更好的品种:手里的鹅卖出,可以买到另一只能下更多金蛋的鹅。
每次想卖出手里的指数基金时,问问自己:手里的指数基金有没有过于昂贵?如果我卖了它,是不是因为有更好的选择?
3.复利效应:拥有更多的鹅
我们比农夫幸福很多,他只有一个下金蛋的鹅,而我们周围,有无数的可以下金蛋的鹅。我们可以努力工作,用工作所得来买鹅。在没有鹅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如果拥有了鹅,鹅自己也能下金蛋,产生复利效应。鹅下的金蛋,可以拿来再买会下金蛋的鹅,拥有下金蛋的鹅越多,每天拿到的金蛋也会越多;金蛋也可以拿来买饲料,喂养鹅,让它下的金蛋更大。这就是一种复利效应。
这就好比投资指数基金。指数基金的背后是一篮子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赚到了钱,一部分可以以现金的形式分红,如果把这些分红再投入,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鹅。同时,上市公司不会把所有的钱都拿来分红,分红剩余的部分可以在下一年继续投入生产,来年获得更多的利润,也就有更多的钱用来分红,更多的钱用来投资到下一年。这就是投资指数基金最主要的复利效应。即使我们不买卖指数基金,仅仅是持有,也是可以享受这个复利效应的。
4.寻找物美价廉的“瘦鹅”
有的时候市场也会不理性,乐观的时候会给某一只“鹅”出非常高的价格,有的时候也会很悲观,给一只鹅出很低的价格。如果不看价格,一只羽毛光鲜、丰满肥硕、下的金蛋又多又大的鹅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啦。但这样的鹅很受追捧,通常价格也会非常贵,买下来花的的金蛋可能远比它能下的金蛋多很多。如果有机会以便宜价或正常价买到这种优质鹅,就牢牢握住不要放手,不过通常这样的机会比较少。
其实换一个角度,我们可以找一些比较瘦弱,但未来可能会变得健康的鹅。这样的鹅因为看起来很瘦弱,往往很便宜就能买下,但只要这个鹅以后能健康起来,甚至仅仅是变得正常些,我们收益都会很不错。
这也就是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瘦鹅理论”。
“二战”的时候王永庆在乡下养鹅,收购了一大批瘦鹅,也没有什么好的饲料可以喂,就弄了一些米糠烂菜叶喂鹅。结果出乎意料,那些骨瘦如柴的鹅,吃了很糟糕的饲料,居然长得也很不错。
王永庆悟出其中道理:在经济极不景气的环境中艰难生存下来的企业,一旦市场好转,事业就会迅速腾飞。
企业经营和投资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能以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瘦鹅,即使它仅仅是恢复正常,我们收益都会不错。不过,这样做的前提有两个,一是瘦鹅要足够便宜,二是瘦鹅不能真的饿死了,要能撑到恢复健康的那一天。低估值的指数基金就是一只非常理想的“瘦鹅”。一方面低估值意味着买的比较便宜;另一方面指数基金作为一个“长生不老”的品种,它投资的是一篮子股票,不会倒闭,总能撑到恢复健康的那一天。
投资就是这么简单啦:拥有自己的“鹅”,看好它,让它下金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