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
谁要掌握了道,天下人都要向他投靠。都来投靠也不会互相伤害,大家都和平安泰。音乐与美食,能使行人停步。道要说出来,却淡的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用不完。
曾自嘲自己是没有上过幼儿园的人,四十不惑才读《小学》的我,才明白“有读”和“没得读”的天壤之别,亦如有道之人与无路之人的区别,也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能一样吗?为啥感叹《小学》里的“道”妙不可言,价值连城呢?我昨晚在检视里写下心得体会――《小学》给我生命的系统观,给我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去审视和再设计自己的一生。
《小学》是朱熹在《童蒙须知》之外又一部精华之作,亦是影响最为久远、价值最受世人认可之作。“小学”即8-15岁应受的教育。
《小学》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分别为:立教、明伦、敬身和稽古四。《外篇》也有嘉言和善行两篇。
《四库全书总目》有言:是书所录,皆宋儒所谓养正之功,教之本也。又有言:儒者为学之基,实备于此。明太祖朱元璋曾令亲王、驸马、太学生皆读此书,由此可见此书价值非同一般。亲雍正帝亲自为《小学集注》一书作序,且影响力可见一斑。
八百多年前的主流思想文化观念,载体于那个时代里的经济、政治、农业和商业等等。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道德修养及修身之道,发展变化到今天,是不能百分百吸取和效仿的,但哲人圣人对人性的理解和健全人格推崇,是人类恒古不变的话题和追求。
立教第一,古圣先贤的教育主张,上下五千年里一直在探索“何为正确的人”、“应如何立教”,生生不息。《列女传》讲述了古代妇人如何怀孕才能怀圣人之胚。周文王之母亲太任的怀孕修养就是最好的胎教典范――太任之性,端一诚庄,维德之行。及其娠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在古代,多妻妾,谁来教育扶养众多孩子?往往是最有德最有贤的妻或妾才能胜任童蒙之教,可见古人对孩子的教育是何等的有远见和高度重视。即使都是母亲,不是你能生就给你养,你养也得看你是德和能是否匹配。《学记》中对古代的办学体制有详细说明,私塾,五百家为一党,一党之中设立学校,一州两千五百家设立学校,天子国和诸侯国都城内也设立有学校。舜命契为主管教化的司徒一职,教化子民五品、五教。舜命夔为乐官。周文王倡导六德、六行、六艺。孔子的教育观,《弟子职》的教育观……中国的教育之大道,向来清晰明确,源远流长,从未断层过。
明伦第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人类,才有了家,才有了国,才有了战争与和平的不断演化。《小学》里引经据典,名人故事里娓娓道来,什么是“父子之亲”之道,什么是“君臣之义”之道,什么是“夫妇之别”之道,什么是“长幼之序”之道,什么是“朋友之交”之道。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荀子曰:人有三不祥。幼儿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15岁前就应知晓的这些明伦之“道”,道“心”是什么?道“路”在哪里?典故有哪些?及其“因”和“果”的历史典故,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好好拜读,以史明鉴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心底缕缕升起庆幸和感恩之心,深深地庆幸,不惑之年才补上《童蒙须知》和《小学》!
敬身第三,如何端正内心之要,端正外表之则,注重仪容之礼,抑制口欲之规。“心术”与“威仪”,“衣服”与“饮食”,如何超越肉体,以心驭身,如何通过身体,让自己与父母相连,孝悌为先,圣贤智慧可谓苦口婆心,只怀我相见恨晚,曾经做过那么多傻事蠢事,悔恨交加之余,庆幸还能悬崖勒马,此生从我这里终结,我一定得让我的孩子们好好的补上《小学》。期望,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对身体的爱惜和精神文化的建设,高度重视。
稽古第四、嘉言第五和善行第六,大量的引经据典,让我感受到朱熹的治学写作之严谨,以及古人圣贤德能的可歌可泣,值得千古颂扬,其精神永垂不朽。
朱熹的《小学》,道要说出来,却淡的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用不完。值得诵读百遍千遍,感恩遇见,你期待你能与它结缘深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