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一共3328 字。
最近我看了笛卡尔的《谈谈方法》,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的,它从属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系列。
我认为,批评比赞成更加可贵,赞成不过是对他人看法的重复,而批评却给人提供了新的思路。所以我决定写一篇批评的文章。
《谈谈方法》这本书值得赞赏的地方有很多,比如有破除迷信的作用、寻找真理的方法以及笛卡尔不为利益一心追求真理的品质;其错误的地方也是有的,比如第五部分中对心脏运动的解释。
本文没有讨论上述优点和缺点,而是直接评价笛卡尔的哲学思想中的问题(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也评价了编辑部和译者的文章,所以显得散乱,就当是我读书笔记的删减版吧。
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编辑部的出版说明
在这本书中,出版社编辑部写了一个《丛书出版说明》,里面说到:
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
“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把这样的话作为出书的借口,恐怕连编辑部的人自己都不会相信,不过是出于大环境的考虑才说出违心的话罢了。
“汉译名著丛书”涉及哲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语言。我认为,里面有些书,只有学术上的价值,而没有社会经济上的价值,就拿这本《谈谈方法》来说,学者无法从中得到可以用来“建设社会”的知识,因为《谈谈方法》是讲哲学的书。除此以外,还有这个系列中的古希腊、古罗马的名著,也不能用于工业生产,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或者社会价值。
当然,我没有说哲学是无用的,它可以让人变得有智慧,但不能给社会带来经济价值。
抛开“汉译名著丛书”,只看“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显然纯数学、艺术、文学等也是“知识财富”,它们都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如果只是要“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必拥有这些知识。
译者王太庆的代序
代序的问题是:虽然对笛卡尔进行了批评,但是只给笛卡尔戴个帽子,没有把道理讲明白,要么就是道理都讲错了,真是糊里糊涂。
当谈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时,王太庆说:
但是笛卡尔接着说了个ergo(所以),引出另一句话:“有我”。从形式逻辑看,这不是推论,因为思想并不蕴含存在。……前一个判断肯定了与思想连在一起的“我”,即“思想者”,而且肯定了思想离不开思想者……
——《笛卡尔生平及其哲学·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王太庆
上面两处划线部分是矛盾的,而且第一处划线部分是错误的:
王太庆认为,从形式逻辑看,这不是推论。下面我要证明,“我思故我在”是推论。
1. 这句话可以拆为两个命题——“我思”和“我在”
2. 一个推论的结论为假时,前提必然为假。
3. 一个推论的前提为真时,结论必然为真。
4. 假设“我在”为假,即“我不在”为真,显然“我思”为假,因为当一个命题的主语是不存在的时候,这个命题恒为假。假设“我思”为真,显然“我在”也为真。
5. 从4可以看出,“我思故我在”符合2和3,所以它是一个推论。
下面看另一个代序的毛病:
他把这类观念称为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他想,几何学上的公理就是这种观念,可以构成全部几何学的基础,因此,我们也可以找出一些关于本体的公理,用来建立全部哲学。这样,他就滑到先验论、唯心论里去了。
—— 《笛卡尔生平及其哲学·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王太庆
诸如上面下划线这样的、在官方语境中是贬义的说法,这样的说法省略了很多推理过程,实在不妙,在代序中还有很多此类说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除此以外,王太庆还犯了一些小错误。下面王太庆对笛卡尔的评论。
上帝创造世界之后,就永远是那么多物质,永远是那么多运动,这运动从物质的这一部分传到那一部分,流传不已,总量却不增不减。这就是科学史上著名的“动量守恒定律。”后人又在新的条件下把它发展成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 《笛卡尔生平及其哲学·笛卡尔的物理学》王太庆
这里所说的“运动的总量”和“动量”是不同的,王太庆没有解释“运动的总量”,这容易让人误会。
上面是我对《谈谈方法》中编辑部的说明和译者的代序的看法,下面是我对《谈谈方法》正文的看法。
对第一部分的看法
这里,笛卡尔提出了“良知是人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我对此的反驳无损《谈谈方法》的核心思想。
良知〔1〕,是人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因为人人都认为自己具有非常充分的良知,就连那些在其他一切方面全都极难满足的人,也从来不会觉得自己的良知不够,要想再多得一点。这一方面,大概不是人人都弄错了,倒正好证明,那种正确判断、辨别真假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称为良知或理性的那种东西,本来就是人人均等的;我们的意见之所以分歧,并不是由于有些人的理性多些,有些人的理性少些,而只是由于我们运用思想的途径不同,所考察的对象不是一回事。因为单有聪明才智是不够的,主要在于正确地运用才智。杰出的人才固然能够做出最大的好事,也同样可以做出最大的坏事;行动十分缓慢的人只要始终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
〔1〕le bon sens,指一种良好的官能,不同于可以弄错的感觉官能如视、听等。这是一种绝对正确的分辨能力,有如孟子所谓不虑而知的良知,即理性。但是作者此处所用的意义不同于中国人所理解的分辨善恶的能力,而是指分辨真假的能力,即理性的知识论意义而非伦理学意义。此外,这里用的也不是斯多亚派智慧的意思,如《引导心智的规则》中所说的那种bona mens[良心]。
——《谈谈方法》笛卡尔
这里的“良知”指的是分辨真假的理性,它并非在每个人身上都一样,比如儿童和弱智在这方面就很弱,即使是智力正常的成年人,在未受过训练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做错直言推理。所以“良知是人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这个说法不妥。
这里的推理也是有问题的,“人人都认为自己具有非常充分的良知”并不能得出“良知是人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的结论。
另外,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分歧,笛卡尔认为只是由于“我们运用思想的途径不同,所考察的对象不是一回事”。其实不是这样的,分歧的原因还可能是偏见、立场、沟通不足、被洗脑等。
第四部分的看法
未定义完满
下面,笛卡尔并没有对“完满”作出定义,直接就开始使用了,这样是不妥的。
……我接着考虑到,我既然在怀疑,我就不是十分完满的,因为我清清楚楚地见到,认识与怀疑相比是一种更大的完满。
——《谈谈方法》笛卡尔
什么是“更完满”?
下面的这个推论是无效的。
既然我知道自己缺乏某一些完满,那我就不是单独存在的是者(请原谅,我要在这里放手使用几个经院里的名词),必定要有另外一个更完满的是者作为我的靠山,作为我所具有的一切的来源。
——《谈谈方法》笛卡尔
这个说法可以这么反驳:如果高考状元认为自己缺乏某一些完满,认为自己分数不够高,按照笛卡尔的逻辑,必定要有另一个更完满(分数更高)的存在。显然不是这样的,高考状元的分数就是最高的,没有人能够更高。
完满与神
下面,笛卡尔使用了“完满”,由此可以猜测一下“完满”的意思。
我深信:凡是表明不完满的,在神那里都没有,凡是表明完满的,在神那里都有。于是我看到,怀疑不定、反复无常、忧愁苦闷之类事情,神那里都不可能有,因为连我自己都很乐意摆脱它们的。
——《谈谈方法》笛卡尔
凭什么说“完满”不包括苦闷等事物?笛卡尔的理由是“连我自己都很乐意摆脱它们”,这不能成为理由,不完满者也可能想避免完满(因为受了蒙蔽),堕落者也可能趋向更堕落。所以,把“苦闷”当作“完满”的一部分不会导致自相矛盾。
怀疑论与神
这里,笛卡尔认为,为了保证我们的思想是可靠的,就必须相信上帝的存在。其实不是这样的。
……一个人如果注意到……因为梦中的思想常常是生动鲜明的,并不亚于醒时的思想,我们又怎么知道前者是假的、后者不是假的呢?……我相信,如果不设定神的存在作为前提,是没有办法说出充分理由来消除这个疑团的。因为首先,就连我刚才当作规则提出的那个命题:“凡是我们十分清楚、极其分明地理解的都是真的”,其所以确实可靠,也只是由于神是或存在,神是一个完满的是者,我们心里的一切都是从神那里来的。由此可见,我们的观念或看法,光从清楚分明这一点看,就是实在的、从神那里来的东西,因此就只能是真的。
——《谈谈方法》笛卡尔
一个人不相信上帝,在区别真实世界与梦境这一方面,问题也不大。如果不设定神的存在作为前提,还可以接受其他前提——比如“在没有服用致幻药的情况下,一个人如果相信眼前所见就是真实的,那么他就是理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