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约写于五年前,当时的我在上高一。因人不解,因人诋毁,我内心愤懑不平,所以有了这段文字。后来再读,虽然仍能感受到自己的主观情绪,但从客观上讲,我觉得这些话,并不过分。
现在的我,大概再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误解而做出什么解释了。毕竟,了解是谈论的前提和资本。而且喜爱,也只是自己的事情,不能强求他人。我平和了。这次呢,把这段文字发出来,是因为——怀念。
曹植不是懦弱的,因为它与屈原、李白、陶渊明不同,他是曹魏统治阶级,他的政治思想与统治者的思想在本质上没有矛盾——一切都是为了魏国之社稷着想。相反,他是勇敢的、热情的、真诚的、善良的、忠厚的,他无比热爱大魏。在太和年间,他不断上表请求被录用,那都是源于无法割舍对这个国家的深爱,无法摒弃自己最初的理想——建永世之功,流金石之业。或许他起初不甘心当一个无所作为的文学家,以求流藻垂华芬吧。但后来现实使他成熟了,他不热衷功名,只请求能为国效力,不负父亲期望。一次次的失败,使他陷入了极端的痛苦之中。但他无法逃避,因为他与这个王朝血脉相连、荣辱与共。因此李白可以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但他不能,他只能虔诚地为这个王朝祈祷。曹植之不同于屈原,是他遇到的是他的亲哥哥和亲侄子,他无法去怨恨他们,只因血缘关系把他们牢牢地拴在了一起,他退不得,也无处可退。如果我们正确地去看待曹植后期请求自试的章表,我们看到的不是懦弱妥协,而是执着的追求,永不破灭的热情。那些称功颂德的诗赋不是纯粹的阿谀奉承,那也是他的希望,他理想中的王朝。我承认那里面有一定的夸大成分,但那也是被险恶的政治环境所迫,不得已为求生而为之。可能有人会说,那他这样的苟且偷生不也是懦弱吗?试问不顾白发老母,舍弃妻儿家庭,自己潇洒地走了那叫强硬吗?不,那叫逃避!我想还有另一个原因,他对这个王朝的眷恋。魏国初立,西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像他这种人,他怎么可能走得安心呢?
他的人生只有四十一年,前半段如同白昼,后半段则无异于黑夜。他在文、明十二年的数次徙封,连遇脊土,衣食不济,精神上虽然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但也因此,他的思想获得了升华,他终于释怀了。
鱼山,是他的长眠之处。千百年后,物是人非,唯有天风亘古吹拂着那片土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