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到手绘小镇玩,坐在河滩桥下的大石头上凉快,感受凉爽的顺河风,随手扒拉着河里的石头。这里离上游近,河滩上的石头还没有被水流充分磨得圆润,只是去掉了周边的棱角,基本还保留着线条的形状,要想从里面捡一些来把玩,还不是很合适,不象我们那里,已到了河流的中下游,河床上的石头都被磨的混圆,如果有好的有意思的纹路,能很清晰展露出来。
但这些石头还是大有用处的,看有人专门在捡,装到重载的大三轮车上,运到需要的地方去。往堤岸上的路比较陡,有两辆三轮车顺陡坡慢慢往上行。但细看了,发现原来是倒着上的,并不是正向走,刚看到感觉奇怪,马上就释然了。三轮车的重量集中在后面的车箱上,如果正向上坡,路陡的话,前面轻后面重,很容易后仰,发生危险,倒着上的话,重量从后面斜向往前往下,把车子牢牢压实在路上,就会很稳当,这也是有经验的司机总结出来的法子。只是倒着行进,肯定不如正向前进操作起来方便,对司机的驾驶技艺是一种考验,要熟悉操作才行。
到平路上后,还要继续往东边的山坡上走,这里也比较陡,两辆车仍然是倒着上行,机器轰响,黑烟滚滚,两辆车也使出了全力,顺坡势缓慢往上面移动,不禁给他们捏一把汗,其中一位司机还是一个女师傅,也很了不得,女性也占半边天了。
上到半当腰要转向180度“之”字形往上,标准的“之”字形山路,这个时候倒退的车子往前一点后直接停下来,然后不再倒退,直接车头正向往上走了。这样来转这个180度的大弯就很容易了,一退一进就可以完成,避免出现车子大角度转弯,对于上坡的重车来说,减少了很大的危险。
忽然想到这样一种变换行进方向的上坡方式,就象是前段时间在视频里看到的,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的上坡方式。前些天看一个视频,一列火车顺人字形路轨上坡,列车顺着撇划上到“人”字的头上后,后面的车头启动,变换方向,顺着人字形的另一个笔划往坡上爬,这样不用转弯,完成上坡,前后两个车头,方向一进一退,避免了火车的大转弯。
象这样的走法,也就是在看到这个视频后才明白过来,小时候课堂上老师也讲过詹天佑人字形铁路的创新之举,但当时老师讲的时候,只是含混着说是爬山而上,并没有说出具体的走法,也可能连老师也不一定清楚,就忽隆过去了。
记得还有一次课堂上老师讲朱自清的背影,里面有句话,“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当时也很迷糊,问老师,他说自己太聪明了,有什么不好,老师好像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只是到后来经过生活的磨砺,再读的时候慢慢体会到,这是对自己年少轻狂的懊悔。也可能老师给自己说了,但没有记住,总之没有什么理解后的印象,相反多年以来一直在心中存在着疑惑。
类似还有一次数学课,老师让我上讲台讲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感觉会了,就是不知道怎么去做,自己认为是非常难的,但可能在老师那里,这个是很简单的东西。
所以想想,学习学问的时候,有太多的细节也要关注了去学习,不定有什么问题崩出来,就是一个拦路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