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一周复盘的时候,我们的反应到底想传递给孩子什么?示范孩子如何解决问题的。(我们引导的是自律,不是控制。)
一、关于任务引导的话:
1、没有完成任务的时候我们自己会怎么办?
2、是否需要帮助?
3、我找谁帮助?怎么帮?
4、达成什么结果?
5、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做到怎样?
6、我如何判断自己已经达成目标了。
判断标准:是尊重他们的引导,会激发创意和活力。如果是控制的话,会激起孩子的反对,愤怒。情绪可以反观我们的状态。
二、关于品质培养的引导
小时候,孩子需要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进行大量的运动,做很多事情,解决问题的实操。
1、在体力上磨练(身体行不行)
2、在意志上磨练(目标是否坚定)
3、在感受上磨练(能不能抗干扰)
(引导孩子觉察自己身体,感受,意志的变化)引导过程中先感受,再找方法,推理,获得慧心示范机会。
在学习的意愿上激发或剥夺,帮助孩子珍惜自我成长的机会。
搞清楚“存款”和“消费”观念的区别。
三、关于合作的思考:
如何展示自己的伙伴价值(爱与能力)“我”
如何看见对方的价值(爱与能力)“你”
如何看到父母的价值(爱与能力)“她”
从“我”到“你”,到“她”,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我怎样才是尊重你?你什么时候开始会关心你的伙伴?爱就是一切的意义。
沟通是桥梁,如何即能爱他人,又能做成事?
沟通是桥梁,如果可以说清楚自己,又能让对方了解到自己想让她看见的自己?
避免“我”这个字,尽量去服务别人。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如果你想要别人服务你,那你就依赖别人,他们可能不服务你,可是当你想要服务别人的时候,谁能阻挡你;
当你想要得到尊重时,其他人可能不会尊重你,可是但你想要尊重别人时,谁能阻挡你;
当你想要被爱时,可能你不会被爱,可是当你想要爱别人时,谁能阻挡你;
当你想要别人施舍时,其他人可能不会施舍你,可是当你想要施舍别人时,谁能阻挡你,
所以请学习,从“我”到“你”,你自己想要得到的越多,你越感到烦躁,你想要给予的越多,你就越能保持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