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50年前,我们村的陈伟成了长山村的女婿,今天我为这个村写了一本

150年前,我们村的陈伟成了长山村的女婿,今天我为这个村写了一本

作者: 弘虫 | 来源:发表于2019-10-11 14:01 被阅读0次

    [先后陈与长乐的一段姻戚关系](https://www.jianshu.com/p/6e359f79df49

    成稿于前年、印刷于今年的《新长乐》
    目录 目录

    【前言】
    老长山·新长乐

    南宋宋宁宗年间,一位名叫何嵩(长山始祖七七公)的年轻人,驾着一叶扁舟,从赵家黄檀溪出发,沿枫桥江顺流而下。何嵩此行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寻找风水宝地,为自己选择一个生活的落脚地。
    那时候的枫桥江,水流湍急,河道迂回曲折。小船在水上漂行了数十里,不知不觉进入了山下湖地界。因为视线关注着两岸,何嵩的扁舟竟撞在了河道中间一块石头上。何嵩定睛一看,发觉这块石头长得好生奇怪。这是一块酷似鸡笼的奇石,形状独特,有棱有角,如同碣石。碣石拦住了他的去路,加上此时何嵩舟途劳顿,他索性下船上岸,顺便察看一下附近的山水。
    这一考察,开启了何嵩人生的新篇章。摆在何嵩眼前是这样一个场景:一片白茫茫的湖水里,横亘着一座形如莲藕的山脉,一节连一节,一山连一山。山脉不高,却绵延数里。放眼望去,山脚边河渠纵横交错,堤岛迂回连环,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这里一片处女地,可渔,可牧,可耕。与檀溪五岫山相比较,这里简直是世外桃源,别有洞天。这是一个好地方!“藕”必有“荷”,“藕”“何”谐音。何嵩想,选择在此落脚,只要双手勤劳,必能繁衍生息,兴旺发达。何嵩最终将落脚点定在了这里,他给莲藕形长长的小山取了一个名字,叫做“长山”。
    时间像流水,从南宋流到了元朝,流到了元末明初。在长山这块风水宝地上,何嵩早已成了何氏始祖,他的子孙后代像莲子一样,代代相传,绵绵不绝。此时,三年、六年、山后,都成了何嵩子孙聚居的村落。于是,这里也就有了与战争相关的故事。
    话说陈友谅兵败新州,其爱将张定边誓死不做朱元璋的降将。于是,失败后的张定边隐姓埋名,一路躲藏,最终选择在长山避难。因为有一个好心的何员外收留了张定边。何员外视张定边为贵客,知道他是元末第一猛将,就脱衣服给张定边穿,推食物给张定边吃,两人同床共眠,三餐同饮,情同手足。经过一段时间相处,何员外与张定边最终结为八拜之交。
    时值兵荒马乱,张定边意识到自己不会久留此地,就决定将自己的十八般武艺传授给何姓子弟(长山拳棒由此始),既能强身健体,又可防止不测。何员外在白塔湖坐拥良田百亩,张定边又鼓动何员外多种早稻。等早稻成熟到八分时,张定边又催促何远外割青,将收割的稻谷早早归仓收藏。何员外虽然觉得奇怪,但他打心底里了解张定边是个非同寻常的人,就什么都依了张定边。偏偏这一年,朱元璋打天下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马草,于是四处高价收购,结果何员外的早稻草卖出了早谷的价钱。
    此事一经百传,被朝廷得知。朱元璋手下第一谋士刘伯温,推算长山这个地方必有高人,便派人前来寻找。张定边不想连累义兄,就连夜离开了长山,逃到泉南灵源山隐居。为避前嫌,削发为僧。张定边入空门后,不闻尘俗事,究心佛理,赤足芒鞋,先后垦殖禅田50多亩,以桑麻蔬果植之,既自给,也周济贫穷。他这么做,正是从长山何员外这里学习来的。而长山的何员外,因收留张定边而成为一方佳话。
    经过近800年的传承,长山何氏日益庞大,由长山发展到广山、何家山等何姓集聚地,成为白塔湖一带人口最多的家族之一。民国时期,这里被称之为“三山乡”。大跃进之后,长山村分为长乐村、长山村、鸡龙石村。到2007年,三个村又合并成新长乐村。无论是分久必合,还是合久必分,长山何氏“乡邦永赖”“敦仁乐济”“齿德并隆”的家风门风始终没有改变。由于长乐地处白塔湖畔,这里河网交织,气候宜人,在勤劳智慧的何氏后人的打拼下,又谱写了一曲神奇的珍珠之歌。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江苏武进一家国营渔场,派了一位名叫朱林昆的师傅,来到诸暨白塔湖收购河蚌。当时,何木根、何柏荣是长乐村的水管员,他们对此感到不可思议:诸暨湖畈的农民用来喂鸡饲鸭的河蚌,江苏客人路远迢迢前来收购,到底是去派什么用场的?他们几次询问江苏客人,江苏客人总是笑而不答。于是,两人商定,留宿江苏客人,三餐好生款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江苏客人被何木根、何柏荣的真诚所感动。江苏客人最后主动透露了一个致富的“秘笈”,不仅说明了河蚌的真正用途,还手把手传授养蚌育珠的技术。
    何木根率先在屋后池塘偷偷摸摸地“搞小动作”,养出了诸暨历史上第一批珍珠。“私养珍珠”在当时属于资本主义的“尾巴”,必须坚决予以割除,结果何木根与何伯荣被关进了学习班,被迫接受思想改造。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两人才“翻身得解放”。不仅解放了,还双双参加“诸暨县万元户大会”,双双被评为“诸暨县养蚌育珠专业户”“诸暨县劳动模范”。之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养蚌育珠在山下湖遍地开花,长乐村在短短几年里就成为远近闻名的“珍珠第一村”、富甲一方的万元户村。一村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广山村、尚山村、朱家站村纷纷组织人员前来取经,何木根、何柏荣二话不说,蹲在塘边悉心指导,无私为农民兄弟提供蚌苗。
    到了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长乐村的珍珠产量已经接近一吨。这么多的珍珠,光靠几家医药公司收购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得知广州有香港客商在收购珍珠,村民们又成群结队去广州推销珍珠。于是,香港太湖公司、香港亿能公司前来长乐村设点收购。长山村民何新桥则联合中国珠宝进出口公司,成立了中国珠宝进出口公司广州贸易部,通过进出口公司把珍珠销往世界各地。既请进来,又走出去,长乐人把珍珠生意做到了全球。
    长乐村坚守“耕读传家”,因而代有名人辈出。明清时期,长乐秀才叠出,有父子三秀的佳话。抗日战争时期,有坚持抗日的国民党上海市执行委员何成甫,杭州西冷印社早期社员何春标(何逸樵)。新中国成立后,有诸暨第一位将军周子祯(何其浩),原28集团军军长何燕然将军等等,他们都是新长乐人,他们从长乐出发,为长乐增添珠光宝气。
    珍珠使新长乐富裕,富裕后的村民以书法陶冶情操。1990年,新长乐村就成立诸暨市首个农民书法协会——长乐书法协会。书法成了村民的长乐事,全村老少都爱书法,都学书法。新长乐村先后举办过全省农民书法大赛、绍兴市文化特色村书法大赛、诸暨市首届农民书法大赛。书画艺术给劳作之余的村民增添了乐趣,也让书法爱好在村里蔚然成风,成为新长乐文化建设中一张闪亮的名片。
    新长乐村也是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标兵村,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道路硬化、路两旁绿化、河塘整治、文化公园、文化大礼堂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白塔湖畔一颗耀眼的明珠。如今,人们只要提起诸暨长乐,都会不自觉地发出赞叹,因为这里家家户户住着花园别墅,这里才是梦寐以求的新农村建设样板。
    “乌槎白栎树萦绕,四月樱花血色殷。露叶五更莺未起,游船齐泊藕山湾。”这是诗人对白塔湖自然风光的赞美。风景如画的白塔湖,成为了国家湿地公园,而白塔湖湿地公园的主码头,就在新长乐村。历史上,长乐是船舶起航的码头,而如今,这里仍是驶向美好未来的新码头。


    【后记】

    山下湖长乐村,在诸暨的名气很大。这个村很富裕,因为它属于山下湖,与珍珠有关,所以一听到“长乐”,脑海里很快就会浮现长乐村别墅连片的场景。这个村很文化,因为它很早就成立了长乐书法协会,所以一听到“长乐”,就想起媒体上屡次报道过的该村老老少少热爱书法的场面。
    除此之外,对于长乐就再也说不出别的内容了。因此,当奉命编写这本《新长乐》的书时,我都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在何处寻找,更不敢想象长乐还能有什么古老的人文历史可以挖掘。为此,我曾经长时间地焦虑,以至于一拖再拖。
    但是,当我沉下心来慢慢开始深挖,并最终在较短时间内编写完成这本书后,突然发现,长乐不仅有珠光宝气,还有比金钱更宝贵的文化底蕴。这种底蕴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长乐的基因,是长乐的人文底片。我不是长乐人,但通过这本书的编写,感觉自己也算得上半个长乐人了,因为我收获了比长乐人更多的关于长乐的历史与思考。
    长山何氏始祖七七公,名何嵩,生于宋宁宗嘉定九年丙子(1216)正月初七日,卒于宋帝昺祥兴二年己卯(1279)五月十日,寿64岁。如果七七公20岁迁长山,则为1236年,中国正值蒙宋时期。据此推算,长山何氏从南宋末年发祥至今,距今约有780年左右的历史了。
    在长乐这块土地上,何氏走过了南宋(1127—1279),走过了元朝(1274—1368),走过了明朝(1368—1644),终于走到了有家谱文字记载的清康熙己亥(1719)。在长达整整600余年的历史长河里,何氏祖先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与其他氏族一样,何氏祖先走的是同样的生活路线:在泥土里创造生活,在贫穷里创造历史,在耕读传家中创造人文。
    但是,岁月总是无情!岁月竟模糊了长乐何氏南宋、元、明三个朝代的历史痕迹。长乐何氏的后人们,已无法查考祖先的生平事迹,无法体会祖先的酸甜甘辣,更无法遥想祖先的音容笑貌。长乐何氏后人若要尊列祖、敬列宗,更多的可能是仰天长叹,生出无限的愧疚和遗憾。因为,祖先的丰功伟绩,已化成了看不见的历史云烟。
    宗族的传承,有点像一节节车厢连贯而成的火车。长乐这辆火车,从古代驶向现代,途中已经不小心遗失了三节车厢。进入市场经济后,长乐在发展的跑道上又遥遥领先,提前迈进了高速动车时代。一方源自南宋的故土,在这一代长乐人手里早已旧貌换新颜。富裕是个好东西,但富裕在消灭贫穷落后的同时,也无可奈何地消灭了那些用于承载历史人文、用于标志沧海桑田的古宅和旧物。这是一对无法破解的矛盾。
    许多东西都在退出历史舞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长乐更不能例外。在长乐这方土地上,“三年”这个老名字变成了“长山”,“六年”这个老名字变成了“长乐”,长山、长乐、鸡笼石,在新的时代里“三合一”,变成了“新长乐”。长乐的历史,除了老家谱,唯有口口相传的老故事。而这样的老故事,也注定挡不住“新长乐”日新月异的迅猛态势。
    祖宗未必会怪罪,祖宗或许含笑于九泉,因为祖宗也会惊叹子嗣的聪明能干。但是,作为长乐何氏的子孙后代,当慢下来思考“我从哪里来,我将往哪里去”的时候,一定会怅然若失。因为这一代长乐人有个想法,他们想给下一代长乐人说说祖宗的故事。可是,故事到底在哪里呢?故事到底该怎么讲呢?
    好在,长乐人的血脉里,始终传承着祖宗的基因,始终流淌着祖宗的血液。虽说江山易改,但毕竟血脉相连。只要用心做好一件事情,长乐人一定能够做好。凭良心做好自己的人,凭孝慈持好自己的家,凭能力创好自己的业,这就是对长乐历史的接续,这就是这一代长乐人讲给子孙后代最动听的故事。
    编写这一本名叫《新长乐》的书,旨在捡拾长乐历史人文中的点滴。这是这一代长乐人想出来的点子。这是一个很值钱的点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它比珍珠还珍贵。因为,对于新长乐人来说,这是对自己“来龙”的一次回眸,和对自己“去脉”的一次瞻望。
    回眸的确很有必要,回眸是对祖先的敬仰,一种出自内心的、发自肺腑的、来自灵魂深处的敬仰。带着深深的敬仰上路,新长乐人在向未来的迈进中,一定会更加坚定而自信。

    特别鸣谢
    在该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原姚江区委书记何季康同志的鼎力相助,他不仅为我提供了民国版的《暨阳长山何氏家谱(永思堂)》及1963年7月中共诸暨县委宣传部编印的内部资料《长山村史》,还提供了2006年家谱编纂组成员撰写的一组回忆文章,为本书充实了大量的内容,更是弥补了一段即将被人遗忘的长乐的历史。同时要感谢我曾经的学生、长乐企业家何延东同志,他不仅为我提供了珍贵的《暨阳长山何氏家谱(孝思堂)》,而且在百忙中充当我的助手和向导,保障我这个外地人在熟读长乐的过程中能够畅通无阻。
    2017.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50年前,我们村的陈伟成了长山村的女婿,今天我为这个村写了一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bt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