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家庭
有了孩子,我还是我自己,我一直都是我自己。
我所认识的同龄人,当了父母的,都觉得太累了,又是工作,又是带孩子。
就只能告诉他真相——“人就是会生病的,再怎么防也防不住。”
这种“你打算怎么办”的提问,永远比“我建议你怎么办”更好用。
“不用怕。”要斩钉截铁地告诉孩子。关系是有底线的。所以,虽然爸爸妈妈都气得不行,但还在遵守共同的底线。甚至也许连夫妻关系也有可能破裂,但我们还是你的爸爸妈妈,至少还是亲人。所以,不用害怕失控。失控是关系的一部分,虽然是痛苦的一部分。
“这个人代表了我过去所受的全部伤痛。”一种决绝的、惨烈的,对过去的全盘否认和一刀切除。也不是不行,但这种态度很难对自己做个交代,也就常常表现为对孩子无法交代。
父母应该是无私的,一切应该是为了孩子。但这导致我们对很多真相视而不见。我也是当了好几年的父亲,才敢于说出相反的事实:从头到尾,我是为了我自己。
如果父母没办法把孩子当作是自己以外的独立个体,一个有想法、有主见、有能力的个体,也就没办法把自己从“父母”的压力中解脱出来。
孩子是半路上的一个旅伴,他遇到我们,说:“一起走一段吧!”
我们各自在路上摸索,也相互利用。父母利用孩子,探寻他们作为“父母”的课题;孩子也利用父母,实现他们的成长和独立。
这段路上有真挚的爱,也有伤害;有争吵,也有合作;有奉献和牺牲,也有委屈和愤怒;有叛逆,有感恩,或许还有持久的怨恨……但归根到底,这只是一段路上的缘分。
但愿他们一起走完这段路的时候,每个人仍然还在做自己。
父母考虑的是:“我在这段路上得到了什么?我是不是成了一个更好的人?”而不必越俎代庖地想:“我有没有让孩子走一条最好的路?”
未来社会,孩子最需要的心理品质是什么?跟你无法控制的世界相处。
我想说的就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一种心理品质就是“相处”。跟别人相处,跟技术相处,跟风险相处,跟不确定性相处,但本质上是跟我们无法控制的世界相处。
对孩子来说,他需要接受这个世界根本没有统一的规则的支配。对爸爸来说更惨,他要接受这个家庭也没有统一的规则的支配。以后并不是动动拳头和嗓门,就可以当好爸爸的时代了。
很多人只会在心里给自己施加压力,强化这种压力,因为我们这一代只会靠压力去做事。今天已经不是匮乏的时代了,没有那么多非做不可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未来,你和我都必须接受一个事实:我们是管不了下一代的。我们认为好的、对的、重要的那些东西,下一代有他们自己的看法。
放心,有一天这个孩子真的惹到了别人,自然会有人去教育这个熊孩子和熊妈妈的。
你呢?你从父母身上继承了什么?又把哪些期待传递给了下一代?
妻子拧着丈夫的耳朵:“以后给我有骨气一点儿!像个男人一样!听见没有!”丈夫忙不迭地答应:听见了,听见了。
所以,如何在家庭里发现父亲的存在呢?答案很简单:只要这个家庭愿意承认,并正视“父亲”的存在。
“爱来不来……”“你以为男人有多重要啊!”正是这些句子,制造和维持了很多“丧偶式养育”。
这就是抱怨背后的问题所在:一方面抱怨对方没有存在感,一方面又拒绝看到对方的存在,甚至不愿意坚持让对方留下来,反倒挥挥手送他离开。以至于我们已经分不清:究竟是他们的远离导致了她们的抱怨呢,还是她们的抱怨导致了他们无法回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