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11:08
前些天终于鼓起勇气腾出时间去看了一下蒙蒙小盆友,才弄明白她的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她颈椎长了个血管瘤,就在她出国之前破裂了,直接导致了全身麻痹。而她现在的感觉和行动上的障碍,是由于手术时对神经造成的损伤导致的。她查阅了很多国外的类似的手术,并没有造成她那么严重的损伤。更让我人舒服的是,她手术以后没几天医生就跟她说可以出院了。我不明白为什么她的医生们并不关心她的神经损伤到底到什么程度,也不关心她将来能恢复成什么样子。难道这不能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技术么?毕竟国外做得到,而我们目前还做不到。就像我手指的手术以后,曾经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我觉得还不如那段截掉算了。而医生在跟我讲手术的风险的时候,并没有告诉我这种小关节被固定以后可能会使运动能力丧失。我清楚地记得,他告诉我的是如果手术失败了没关系,他可以把关节给我固定住,这样不影响美观。。。美观。。。美观。。。手术之后的那天夜里,我想到了江姐。因为他把我的关节反向弯曲了大概30度左右固定住了。当把一切钢丝钢钉都拆下来以后,他让我去拍了个片子。举着片子跟我说,你看这就是你当初受伤的部位,全长好了。我低头看看自己的手指头,那个关节不能正常的向掌心弯曲,倒是能向手背的方向弯了。我不太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医生觉得修复症状就够了,并不在乎病人的痛苦。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如此的容易满足。四处看看,发现原来他并不孤单,我身边的很多人买车,能开好看就行了。反正我技术好,车辆的安全性不太重要。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追求更安全舒适的生活么?身边的学生,不管用什么手段拿到分就好了。难道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自己能力修养的提高么?这么一路看下去,身边的人似乎分成了两类。
一类总是不满足,总在默默地思考调整,尽管有时候无法衡量他们的改变,但是他们仍然希望一切能更好。另一类人,向着一个一个的目标冲锋。分数拿到没有?你管我怎么拿到的呢。我挣的钱多不多?你管我怎么挣得呢。楼盖好了没有?你管我里面是钢筋水泥还是塑料泡沫呢。GDP上去没有?空气水到底污染了没有,我才不关心。
第一类不断改进的人,他的动力更多来自自己的内心,他的快乐来自于每一点小小的改进。在面对未知的世界的时候,这类人愿意勇敢的尝试,因为他们心中的是希望。他们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希望世界变得更好,驱动他们的是内心的希望。第二类人,他们的动力来自于一个个的目标,他们的快乐来自于目标的达成。他们的驱动力更多来自于外在的回报。仔细去思考这两种驱动力,内心的驱动力更加持久,但是点燃并呵护这股火焰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而外在的目标驱动力,操作简单。但有两个巨大的缺点:一个就是作弊倾向,一个是驱动力的衰减。
内心驱动的人关心的是自己的成长和事情解决的过程,他追求的是过程,随着这类人的成熟,他们慢慢对于失败和自己的局限性有理性的认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努力。外在驱动的人关心的是目标是否达成,至于达成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他们很少去关心。在这类人心里,成败论英雄,他们的快乐来自于目标的达成。随着目标驱动效应的衰减,他们只能去追求更大的目标来满足自己,当目标变得越来越难以达到的时候。他们分化了,一类不择手段甚至无视规则去达成目标;另一类则选择更容易的目标去逃避。那么多年那么多届,孩子们的成就高低并不在于天赋,而在于谁的内心更有动力走的更远。而那些出色的让我们惊讶的孩子,大多内心都有坚韧的力量。
而我们现阶段的教育,毫无疑问的是目标驱动占优势。老师们奖励达成目标的孩子,惩罚未达成目标的孩子。大部分高三的起始,都是要学生思考自己将来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将来考什么样的大学,看看大学的分数,思考一下自己如何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我们关心孩子的成绩,胜过关心孩子的快乐。我们关心时间向成绩的转化率,胜过关心孩子的成长。在过去,可以通过控制信息渠道,让孩子觉得人生只有一条路,沿着这条路达成一个个的目标是唯一获得快乐的方法(像衡水一中这种超级中学现在走的仍然是这条路)。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又是北京这样一个开放度很高的城市,谁都无法控制信息渠道。于是,孩子们很轻松的找到了逃避的方向:游戏、谈恋爱。哪个都能带给他们快乐,又何必付出大把的努力去争取学习上那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目标呢?
一直以来,对于中等校来说提高成绩的主要的办法就是更严格的执行目标驱动,步步紧逼。从这个角度也说明了,为什么随着手机的泛滥,信息渠道的进一步开放。优等校的优势却进一步扩大了,而中等校抢逼围的战术越来越不奏效。对于某校来说,高三的学生越来越缺乏活力和动力,他们的眼中充满了疲惫,他们的未来一片茫然。老师们咬牙拼命越来越辛苦,每天趴在楼道的墙上、坐在楼道的地上补作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真正的效果寥寥。这些年来,我们的老师们感觉孩子们越来越乖,但是成绩却越来越差。原因不仅仅是孩子能力智力水平的下降,更可能的原因是过早强化目标驱动教育之后,驱动衰减带来的绝望情绪造成的影响。因为绝望情绪的反应会导致大部分人采取相同的行为。与此对应的是那些好学校中占比例更高的内心驱动不乖的孩子们,他们心中不同的希望驱动着他们的多样化,驱动着他们提高自己,而他们本身对于目标驱动教育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这也许才是拉大优等校和中等校差距的原因。
突然间一阵恍惚,模糊中我听到了一个声音: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