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学而第一(15)

《论语》学而第一(15)

作者: 妙行如涣 | 来源:发表于2020-09-21 22:59 被阅读0次
    15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宕磨光后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

    学习笔记:

    这一章是孔老夫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是学生子贡向老师请教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学习心得的汇报,老师也是非常善巧地帮助学生提升。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师生之间那一种学不厌,教不倦,师资道合的情形。

    师生的第一轮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向老师求证“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如何?

    首先,我们来体会下“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看朱子的解释,朱子讲“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这个二者之病,就是贫而谄与富而骄。贫是匮乏、不足。富是丰富、多。谄就是谄媚巴结讨好。骄就是骄傲放肆傲慢。常人,普通人无法跳出世间分别之相,于相而着相,会执着于高低、贵贱、贫富等虚妄的我相、人相、众生相,而起分别攀比追求之心。

    人当处于贫的状态,无论是金钱,还是个人能力,美貌、学问等方面,都会引发内在贫的心理状态。就是认为自己真的很差劲,很匮乏,很贫穷,于是这样贫的心理,一方面会产生卑微的感觉,心理学中描述为低自我价值。和别人相处,遇到任何事情都会很没有自信,觉得自己不行。害怕与比自己优越的人在一起。另一方面,因为觉得自己贫,于是内心升起欲望,羡慕那些富的人,也想富,但是又没有君子的气节和骨气,内在还是卑微的,所以无法自守自己,所谓自胜者强,没有这种拼搏,自胜的毅力。于是这种卑微的贪求,往往就会去想着谄媚巴结,从富有的人那边“乞讨”。而往往这样的速度很快,因为确实有很多富人也吃这一套,喜欢被奉承、谄媚的感觉。所以,贫人就会去谄。这是第一病。

    第二病,就是指当处于富的状态。尤其是经历过长期或极度的贫,好不容易用各种手段到了富的状态,享受这种富的状态下一呼百应的感觉。内心就会不可控制的生出这些骄慢骄横的心理。各种毛病都会出来。

    所以,子贡问夫子若能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不是很可以了,有点想向老师讨赏的感觉。这个境界,对我们现代绝大多数人来说,其实这个水平已经很厉害了。看身边的人能做到这一点其实不多的。问问自己,以前也曾经常有贫而谄和富而骄的心理,只是有些时候表现出来了,有些时候没有表现出来而已。而后面随着不断跟随老师学习圣贤文化,尤其是儒家修身为本、内求为本的信念种下后,慢慢的由外不断往内收,更多的关注自身的修行,做好自己,修好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就是相信“命由我做,福自己求”,无需去攀比,无需去羡慕,无需去卑微,一切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耕耘自收获。所以,贫也有骨气,腰板要挺直,不怕挫折,不怕逆境,不外求,不攀附,靠自己,勤奋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富也有德行,不骄不横,谦虚好学,慎终如始,永不自满。故,我们能做到这点,真的已经不错了。

    所以估计子贡也是这样认为的,故来问夫子,这样的境界怎么样了,希望得到老师的评价。但是,老师就是老师,永远在高处,看着我们,然后一步步引领我们往前走。所以,孔老夫子说,这个境界是不错了,但是还不够,还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

    那这个“贫而乐,富而好礼”又是怎样的境界呢?朱子讲,“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不生谄媚,不生骄横,守住自己,保持内求,但是心里还是有贫富的分别,心中还有贫富二相。比如,贫的时候,因为内求修身,靠自己,能做到无谄了,但内心还是有个嫌贫爱富的,还是希望自己能更富一点,并会默默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富。

    而贫而乐,富而好礼,是已经超越了贫富二相,无论贫还是富,这些都是相,都是身外之物,超越一切身外之物,一心向道。贫也乐道好礼,富也乐道好礼。如道德经讲“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圣人对于物质只要能吃饱肚子就好,除此没有任何意义,当然对名利也是如此。他们的意义就在于奉献众生,自度度人。如《大学》开篇所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人也就是圣人,他们的目标就是不断的明德亲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即佛法的行菩提道,普度众生。

    孟子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对于君子,圣人,他们的追求不是在世间的成败荣辱,而是在能否彻悟天地之大道,知天,事天,立命。这里的“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就是超越了生死,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已经彻底放下,超越了,只是修身以俟,俟是等候,等候什么,等候自己彻底的觉悟,明心见性,去习性化秉性返天性。圣人连生命都超越了,何况是贫富,功业呢。而这点子贡是没有超越的,他还在世俗间,精力花太多在世间的功业上,又有天赋,所以是个大富豪。但是,对于夫子来说,他就不是夫子心中最好的学生了,所以夫子说子贡是器,子贡问是什么器,夫子说是瑚琏。非常精美尊贵的器,但是还是器的层面。没有能超越世间名利层面,去向更高的维度。这就是子贡的局限。而颜回就超越了,他可以彻底贫富不二,夭寿不二了。真正的贫而乐,以道为乐。

    子贡听完老师的回答,马上感受到了更高的一种境界,虽然可能不能马上悟道,证悟,但是也能大概有所感觉,这种揣摩、体悟的感觉,他自然马上想起了《诗经》中的那句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他悟到了做学问就好像骨角玉石,要经过切磋琢磨才能成为美好的工艺品。子贡与老师请教的是贫与富的问题,结果还悟到了做学问、求道悟道绝对不能满足于现前的境界,要不断的放下,再出发,学无止境,精益求精,不断一层层境界提升、攀登。而这个是夫子没有和他说的,但他悟到了。所以夫子就认可他的这种悟性,勉励他。

    在这一章老师与学生对话的这个过程,真正的感受到了夫子的智慧以及诲人不倦的无私与大爱。真的是君子之乐有三,其一就是为天下得英才而育之。为此,永不倦怠,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而作为学生,要踏踏实实的修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把自己的习气毛病一点点消除掉,并且让自己的境界以及对生命、宇宙的认知不断的提升,最终如圣人一样证得无上圆满的智慧与觉悟。

    而我们也感恩子贡对这个问题的切磋琢磨,让我们也知道了应该如何对待贫富之境。至少先做到能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自强不息,内求为本。然后再超越攀登更高的境界。超越贫富、贵贱、生死,探求永恒不变的真理与真性的觉醒。

    妙行2020.9.2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学而第一(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il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