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终留言道遗憾
公元386年,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这一年,他只有43岁。东晋是一个信奉道教的朝代,王献之本人也是虔诚的道教徒,家人请来道士为他消灾去厄。临终之际,按道家规矩,道士问王献之这一辈子有什么让他觉得特别后悔的事情,这类似于临终忏悔。
王献之答曰: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人之将亡其言也善,与郗家离婚,成为他至死不能释怀的遗憾。
世人只知道王献之和他的父亲王羲之父子二人是青史留名的大书法家,合成“二王”,书法艺术成就非常之高,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人,却很少有人知道王献之虽出身名门,他的婚姻生活却十分不幸,他和表姐郗道茂的爱情故事,变成了一个悲剧。与表姐离婚后,王献之终日郁郁寡欢,这也是他短寿的原因之一。
王献之除了是大书法家,其实他还有两个不为人知的身份。
一个是驸马爷。因为他娶了皇帝的爱女,准确地说是皇帝的女儿上杆子非要嫁给他,他可是一点儿都不愿意,因为他已成婚,他爱的是自己的妻子兼表姐郗道茂。但选他当驸马,这可是皇帝旨意。这个驸马爷他是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他丝毫没有选择的权利。被公主看中选为驸马,正是他人生悲剧的起源。
另一个是国丈。他的女儿王神爱后来嫁给了皇帝,只不过王献之去世的时候,女儿王神爱只有三岁,他并没有等到女儿长大出嫁的那一天。况且等到女儿嫁到司马家当皇后时,东晋王朝早已风雨飘摇,女儿嫁的还是一个傻子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夫妻二人流离失所,连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没有一个父亲会祝福女儿拥有这样的婚姻。傻子为什么也能当皇帝?因为当皇权没落的时候,选一个傻子做皇帝更容易控制啊。
造物弄人,红尘滚滚,普天之下有几个人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呢?
世人不能,王献之亦不能。
“爱别离”正是“人生八苦”之一,王献之深尝之。
二、名门望族琅琊王
王献之是口含金钥匙出生的人。他是王羲之最小的儿子。
因为他出身于两晋时期最为声名显赫的琅琊王氏,名门望族,人才辈出,历经百年而不衰。在那个氏族门阀政治盛行的时代,琅琊王氏权倾朝野,头顶耀眼的光芒。
“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王家也正是王献之的王家。“王谢”后来成为名门望族的代名词。出生在王家,已经躺赢了东晋国99.9%的人。
王献之的父亲王羲之,既是大书法家,不用说也担任着东晋王朝的高官要职。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王羲之的岳父是太尉郗鉴。郗鉴也是朝廷重臣,郗家也同样是名门望族,不过比起王家和谢家,那就差远了。否则也就不会有后来王献之与郗道茂离婚的悲剧了。
王献之的爷爷名叫王旷,同样是大书法家,历任丹阳太守、淮南太守,为司马睿稳固扬州、进而建立东晋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实,王家的灵魂和标志人物是王旷的堂兄王导,论辈分是王献之的堂爷爷。王献之爷爷这一辈,兄弟众多,个个大权在握,正是王家的鼎盛时期。琅琊王氏在西晋王朝甚至更早的东汉时期就已经兴旺发达,到了东晋初年,也就是王导、王敦、王旷兄弟们这一代,王家的辉煌达到了顶峰。
王导当年能牛到什么程度呢?
西晋末年,中原大乱,都城洛阳多次被北方游牧民族攻陷,成为废墟。许多大家族都举族南迁逃避战乱。
公元317年,司马睿正是在琅琊王氏家族的拥戴之下在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氏家族在朝中地位举足轻重,王导担任丞相。可以说,没有王氏家族,就没有东晋王朝,正是王导为司马氏在江南奠定了百年帝业。
新朝成立,司马睿在接受百官朝贺之后,做出了一件十分突兀的事情:他拉着王导的手要与他共坐御床。御床是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坐的,王导再三推辞。
所以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谚语“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王与马”指的就是王家和司马家,足可见王家地位之高。
司马睿作为东晋开国皇帝,就这么没底气,他的子孙们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中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