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读书笔记——阅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的第1至160页
01
尽管昨天是21天日更营的第21天,但有句英文“last but not least”,言下之意就是“最后的一步并非结束”,因此我应在此基础上要持续努力!
于是,就在刚刚咱们的21天日更营就变成了100天日更营,真的犹如喝酒那样有“一杯再来一杯”的后劲!这样的日更营越来越能催人奋进!
前天我写了读完《曾国藩传》的读后感,昨天晚上等孩子们都睡觉了我怀揣着好奇心和兴趣开始读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此书同样出自复旦大学博士毕业的张宏杰老师之手,同样是非常朴实且“接地气”的描述风格,同样是运用犹如素描写生一般的方法将曾公的人生经历跃然纸上!
02
从昨晚接近10点开始细读起来,我利用早起、做家务的空档、检查孩子作业的空档还有午睡后清醒的一个小时来读,所以这本280页的书,目前我只读完160页。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前面160页的篇幅能了解和领悟什么?
①、首先说说为什么张宏杰老师写完了《曾国藩传》之后还要写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呢?这么多文人学者都写过曾国藩了,为什么张宏杰老师也写?
其实他没有告诉读者原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本书的序言是柴静写的,序言文章里张宏杰老师表达了“我没想这么多,我只是对他感兴趣,想通过写来了解他。”
张宏杰老师笔下的曾国藩显得很客观,看不出“软文”那种歌功颂德、也看不出杂文那种有些“断章取义”的批判。
②、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的前面160页里,我读到的作为一个清朝晚期有理想、有信念但也想为改善家人生活而努力的书生所遇到的现实和他如何解决难题的思考。
在这前面160页里,其实张宏杰老师分了六大章节来讲述,分别是:“曾国藩遇到的五次耻辱”、“用笨人、做笨事:湘军的制胜之道”、“病人曾国藩”、“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的”、“曾国藩的私人生活”、“京官曾国藩的经济生活”。看着这些标题,读者们就很容易被吸引了!
全书仿佛开“专题讲座”那样,一个章节就是详细讨论一个专题,非常朴实且非常耐人寻味!
03
下面我们来揣摩揣摩其中的一些精彩描写吧:
①“天下为什么大乱?因为聪明人太多了,相互欺诈。湘军最后成功,靠的是两个字,一个是拙,一个是诚。”
②、“曾国藩天资之平庸,不仅体现在智商上,他的身体素质也属于中下水平。他经常叹息自己“禀赋不厚”,“受质本薄”,“志亢而力不副”,“志欲强而气血不能副”。也就是说,上天给他的身体底子太薄,他志向虽然远大,却没有足够的体力相配合。”
③、“一般二十五岁到三十九岁之间被称为人的壮年,有研究表明,三十五岁时一个人各方面综合能力会达到顶峰。然而,还没到三十五岁,曾国藩就已经出现了早衰的征兆。
道光二十年四月,二十九岁的曾国藩进入翰林院正式为官。翰林工作非常清闲,主要任务就是读书养望。然而第二年,也就是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十九日,三十岁的曾国藩却在日记中记载:“是日微觉耳鸣”。二十三日日记又记:“自十八、九以来,人疲乏不清醒,耳微鸣。”而此数天里曾国藩并没有从事什么高强度的工作。到了第二年,他的耳鸣没有好转,反而逐渐加剧。
曾国藩在家书中有多报喜少报忧的习惯,道光二十二年,他却在家书中说:“总以耳鸣为苦。”如果不是耳鸣严重,他不会对家里提起。
同样是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还发现自己稍一用脑,就感觉头昏疲劳。这一年五月十八日,曾国藩在写给父亲的家书中说:“男身体如常,……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养,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
④、“三十多岁起,曾国藩还发现自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能多说话。话说多了,他就感觉异常疲劳。这一情况越往后越厉害,发展到只要连续说上十多句话,就会觉得“气不接续”,“神气疲倦不支”。
常言三十而立,此时的曾国藩应该正当精力最盛之时,却经常耳鸣、气短、疲劳,曾国藩自己也表示“不解何故”。才三十一岁的曾国藩在日记中叹息,说自己“精神易乏,如五十岁人,良可恨也”,精神容易感觉疲乏,就像自己已经五十多岁了,这实在是太可恨了。
曾国藩身体底子薄的表现还有经常生重病。他在三十岁、三十三岁和三十六岁时,得了三次大病,其中前两次都很严重,差点死掉。
道光二十年六月二十四日到八月底,曾国藩得了一场重病。病状是体温忽冷忽热,身体虚弱至极,最严重时连续十七天完全无法进食、无法下床,一个多月无法走路。”
⑤、“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悟出自我完善的必经途径。
首先是立坚韧不拔之志。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
心理学家费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三群学生举起重物,看谁坚持的时间长。他对第一群人什么都没有说。对第二群人说的是,想看看你们谁最有耐力。对第三群人,他则说,你们举起的这些东西关系重大,因为上面的导线连着一个电网。如果你们一放下手,这个城市就要断电。为了朋友和家人们,你们一定要多举一会儿。
结果,第一群人平均举了十分钟,第二群人竭尽全力,平均坚持了十五分钟。第三群人,却平均坚持了二十分钟。
可见,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
因此,“立志”或者说确立一个终身的奋斗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曾国藩对这一点体认极深。他曾说过,立志譬如打地基。“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如居室然,宏大则所宅者广,托庇者众。诚信则置趾甚固,结构甚牢。”只有基础广阔、结实,才能在上面盖起宏伟壮大的生命之殿。曾国藩人生第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立了最高远的志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