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网络迷失》里的自我寻找

《网络迷失》里的自我寻找

作者: 陶爱翠 | 来源:发表于2018-12-22 00:05 被阅读0次

        -------读《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有感5

    安徽省肥东第三中学 陶爱翠

    手机号:15956911765

    邮箱:631678352

          喜欢大卫.金,是因为昨晚和政同学看他主演的电影《网络迷失》。

          电影主要叙述一个住在加州圣荷西的韩裔金姓家庭中,爸爸大卫·金与16岁女儿玛格相依为命。玛格某天突然失踪,大卫焦急之下报警寻爱女,在帮助寻找玛格的警探办案的同时,大卫也用女儿的笔记本电脑打开社交网站,抽丝剥茧寻找爱女下落。

        速朗达吉说:世界上最真实的东西,往往是很多人看不到的。电影是标准的悬疑剧情,一个不喜欢看探案类作品的我居然津津有味,除了电影自身的魅力,实在是我看到了教育人看懂的东西。

        一、放下才是最好的救赎。

      建构主义,认为发现和理解的过程很重要,通过发现新情况,探寻新意义。影片中大卫.金一家本来是快乐的三口之家,女儿依恋妈妈、丈夫爱着妻子,可惜癌症剥夺了妻子的生命,之后关于母亲的话题父女都不在提及。可惜生死两茫茫,“爱之深痛之切”的父亲尽管极度思念妻子,怕伤害女儿自此不再提及。妈妈的去世,对女儿造成的伤痛更是巨大的,可惜因为都不能面对,没有沟通,父女之间的隔阂越来越严重,他们几乎不沟通。

      不沟通表现在大卫.金在对女儿的寻找中,才发现对女儿的生活一无所知,他只能在各种社交网络和电脑里找到和女儿有关的信息。戴维打电话给学校,学校说女儿逃课了。戴维联系到女儿小时候的同伴,同伴却说女儿没有参加他们的露营活动。戴维又发现女儿已经六个月没有去上钢琴课了。这时父亲才发现对女儿知道的是那样的少。在家庭系统中,其实孩子在乎的不是家庭结构是否完整,而是家庭关系是否健康。父女都在乎对方,却因为没有交流,打不开心结,终究酿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班上有一位家长,在我征聘家委成员的时候,积极报名。看她的年龄28岁,我以为是孩子的姐姐,好吧,对方坚称是孩子的妈妈,讶然得不行,再问,才知是孩子的后妈。后妈倒是很关爱孩子,家长会总是第一个到;怕孩子落下作业总是不停地发信息询问老师作业是什么,最终没有办法,只好让各科课代表把每天的作业发到群里;孩子偶有一次因为在班级里练习书法回去晚些,她妈妈在群里由焦虑到生气,于是在群里发对老师很不客气的信息。那种对孩子的爱是班级里其他孩子亲妈没办法比的。

      可惜孩子并不快乐,学习也不好,见到老师总是低头言语。写到这我才发现,因为怕伤害孩子,我从没有问过孩子关于家庭的只言片语,但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开始反思,或许我该找个时间和孩子谈一谈,放下才是最好的救赎。“作为乡村班主任,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的确为人师者,要想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是需要学一学心理学[1]。

    二、懂得才是最大的慈悲

      影片悬疑不断,负责寻找失踪玛格的警探,在大卫·金近乎崩溃报警的时候,为了安抚这个快疯狂的父亲,警探讲了一个儿子的故事:我们以为懂孩子,其实不是这样,儿子有一次借着他妈妈的名声,挨家挨户的去借了钱。妈妈知道后很惊讶、很失望、很愤怒,可依然维护儿子的自尊,告诉每一个邻居,事实正如儿子所说的那样,并替儿子还了所有的欠款。在分享了这个故事后的大卫·金,果然安静下来,并视警探为知己。

        姚峰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当一位母亲生气地对孩子说:“你看看你, 都上初中了,不但不能为家长分担一点家务,就连自己的东西都不会收拾,你真是太懒了!”这语言的内容母亲的出发点是要子女发生改变,成长,但孩子接收到的是母亲的失望、嫌弃与抱怨。

      如果这时孩子要平衡母亲的情绪,想要做点什么弥补。孩子说:“我来拖地” 。表达的是一种服从, 甚至是一种刻意的讨好,但内心隐藏着一种防御, 害怕母亲继续抱怨。如果孩子在拖地的时候,能得到母亲的认可,则应答成功,内心得到满足,拖地行为就转为成长的动力。

        但此时母亲却大声叫到:“ 你看你拖的地!还不如不拖!养你这么大,连拖地都不会!

      孩子被迫处在一种应答无措、左右为难的位置,无论如何都是输,变与不变都毫无出路。不拖地,要继续忍受母亲的指责和埋怨;去拖地也要忍受母亲新的指责和埋怨,横竖都是不快乐。这时候的孩子陷入两难之中。

        由于来自母亲的信息矛盾,反倒使子女成长的动力被减弱。孩子心中的感觉是: “无论如何我都不能摆脱母亲对我的不满。”于是孩子从此以后,“心安理得” 地懒了,因为他们实在无力改变大人的“双重束缚”。

        这“双重束缚”,只是因为不懂得。

      班级里的合作小组成效显著(下一篇文章详细论述),很多合作的精彩照片都传在学生自建的QQ群里,本意是想存一些群里的照片,了解学生们私下里的一些小故事,于是发私信给群主:能不能把陶班也拉进去?我坚决全程潜水。群主也不知是真的假的热情,总之很爽快地拉我入群。果然,群里热闹非凡。我存了照片,也发现了孩子们很多让我要拉黑的小故事,心情一片舒畅。可是第二天发现群里静悄悄一一片,居然没有一人上线,心下想着,孩子们忽然想学好了?到班级,同学们很愉快地告诉我:陶班,您的头像和年龄暴露了您,我们都知道您入群了,再也不能说话了,私下只好重建了新群。

      孩子们有自己的世界,无论我怎么样去潜水,有班主任孩子就不自在。“乡村班主任所应具有的这种教育哲学,是反思其教育生活,建构其教育思想,支配其教育行动的根基性问题”[2],反思自己才能懂得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重建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认真地告诉孩子们:陶班,扰乱了你们的自由世界,自愿退出来,唯一希望的是以后11:00后,你们不要在群里发信息,留给自己休息的时间。学生很友好地对我进行似乎很热情地挽留。好在我知道他们的小心思,一再表示尊重他们坚决退出。

      我刚退出来,学生群里便重现繁荣景象,竟都是对我的溢美之辞,盛赞:陶班是一个超级暖心的班主任,唯有努力才对得起这份信任。

      其实,我无非是入了群退了群。其实,我只是在他们的网络里找到了自己应该在哪里。其实,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参考文献:

    [1]李家成、赵福江主编.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152

    [2]同[1]3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网络迷失》里的自我寻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mb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