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家长口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莫过于“我这是为了你好!”,在遇到淘气的孩子时,你仍然能够做到“为ta好吗?”
今天早上有一则新闻是这样的:一位妈妈因为孩子不听话,而独自下了火车,把孩子一个人留在了火车上,直到来接站孩子的爷爷没有接到孩子报了警,才在乘警的帮助下,在下一站找到了孩子,乘警把孩子送了回来。
看到这则新闻,您是不是很不赞成这位妈妈的做法,说不定在心里已经批评了若干遍。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面对“调皮捣蛋”的熊孩子,您的处理方式是“为了ta好”还是想“让ta长点记性”。
恰巧看到一篇关于孩子教育的文章,题目是《得不到父母认可的孩子,一辈子都活在自卑里》,家长的很多做法,明明是出自于对孩子爱,为什么结果却变成互相伤害了呢?
文章提出:家庭教育就是爱孩子、用孩子、夸孩子。
很多家长总怕夸奖会让孩子骄傲,与其让别人指指点点,不如自己先“毒舌”一番。(美名其曰,挫折教育。)
其实在孩子的心里,哪怕全世界都不认可我,只要你(父母)认可我,那世界就是完整的,我就有力量前行。孩子内心最大的渴望,就是得到爸爸妈妈的肯定。
有一个故事是: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曾在文章《一生的战役》里写道“我一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没有赚得全世界,而是请你欣赏我”,这个“你”就是她的父亲。
父亲看到这句话很感动,留下了一句话,“深受感动,深为身边有你这样的小草而骄傲。”
三毛泪流满面,“这句话我等了一生一世,直到你今天亲口说出来,才抹杀了我在这个家庭永远抹不掉的自卑与心虚。”
在学习非暴力沟通时,看到一段描述,找到了父母“口是心非”的原因。我们很多时候,以爱的名义在实施“语言的暴力”,这就是“异化的沟通方式”。
一是道德评判,只要是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的都会被看作不道德的活着邪恶的。要求孩子听话的父母,心里总有道德判断,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在做道德判断。我的孩子是听话的,不听话就不配做我的孩子。
二是进行比较,它会蒙蔽对孩子的爱意,一旦陷入比较的泥潭,就会自然的“过上悲惨的生活”。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让很多孩子放弃了努力,而赞扬孩子努力比赞扬聪明会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前进的动力。
三是强人所难,会造成心灵的隔阂。很多父母没有“静待花开”的耐心,拔苗助长让孩子对“快乐学习”不抱希望。
看到这里,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心里“爱孩子”,嘴上“伤孩子”,对孩子实施了“语言暴力”?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这就是“口是心非”!
认为“某人应当受到惩罚”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在情绪的支配下,你是不是让孩子随着“情绪的列车”到了下一站?
你是不是孩子眼中“口是心非”的父母?
你会“爱孩子、用孩子、夸孩子”吗?
孩子接受5000次以上的夸奖,就会变得优秀,数数自己夸孩子的次数,想想孩子最需要的东西,认可孩子,对孩子说“有你真好!”
你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人 你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