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会倾听:没与任何人认为自己不会说,当然,也没有任何人认为自己不会听。可事实,绝大多数的人是真的不会去倾听别人的话。人们总是认为倾听是与生俱来的,一生下来就会倾听,并没有随着自己的阅读和别人的交流所得来而养成的习惯 ,而对倾听的这种认识,从而导致在长达10年的教育中从未有过母语的听力课程。老师在课堂上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讲着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话语,而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中只有一少部分的学生能够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所表达的信息。
人们讲话的速度远远低于我们大脑思考的速度,所以才会导致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出现走神的现象,刚开始走神,当回过神来时,发现自己并没有丢失重要的部分,第二次也是一样,带着这样的思想,于是,走神的次数越来越多,时间也会越来越长。
如此这般下去,才会慢慢的发现自己所错过的重要信息。在另外一方面,说者为了讲清楚自己所说的话,不得不把重要的信息讲理清楚,但是,说者所讲出的重要信息,可听者所接收的信息却很少,很零散。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走神,听者印证自己并未错过有效信息”的判断就很可能只是幻觉,我们的大脑在我们的大脑有一种模式拼接能力:在处理零散信息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将它们按照某种之前曾经遇到过的模式拼接起来——并总是以一种我们自以为有意义的模式。
当有了一些判定类知识后,我们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要尽量用这些知识可靠地鉴定自己大脑中所存储的已知信息(大多是概念类知识)的有效性。这并不是要在交流的时候做的事情,但是在交流进行的每时每刻,这些已知信息都在起作用,而这些信息的有效性决定了交流过程中“理解”的质量。因为人在理解一样东西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调动一切已知信息去和它进行匹配。
在就是听者走神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当他在听你所讲述一件事的时候,脑海里还在想着其他东西,没有认真的在倾听你所讲述的东西。
2、说与不说:一般来说,我们可能获得的建议是这样的:得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个建议的意思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能说的话、该说的话、说出来别人能听的话。
然而,有效的建议看起来与别人建议差不多,其实有着非常大的差距,通过努力、积累成能说更多话的人,当然,我们还要知道根据当时所在的场合说话,要根据自己思考后,再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有时候,我们自己所说出去的话,自己认为是没有任何差错的,认为没有任何毛病,可是当别人听到你所说的这些话,会感到有些失落,甚至是愤怒,所以我们说话的时候,也要分清楚当合的场合,能说些什么话,不能说些什么话。
下面给大家说下我自己亲身体验的一次说话失误而产生的后果:就是有一天晚上,我们和平时一样在寝室里玩手机,那些老师们也和平常一样过来检查寝室卫生,我们寝室的室友,正好把衣服洗了,没有拿出来晾晒,就放在桶里,大概放了一个星期左右,寝室里就有那么一种味道,其中一位老师到我们寝室检查卫生,就说句我们寝室里怎么有种味道,当时,我坐在自己的床上玩手机,我听到这句话后,本来我们晚上在外面玩的时间就被他们减少了,现在还来吐槽,也没有想那么多,没有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就说了句,我们寝室有味道,你可以不进来,我又没有要你进来,当时,寝室里的那些人都很惊讶,我会说出这种话,那个老师也没有想太多,就直接走出我们寝室,那个时候,我自己也没有想那么多,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还给我们班主任说了,最主要是我们班主任还是位女老师,第二天晚上我们班主任还跑到我们寝室,和我谈话,也许是班主任给我交流,自己心里想通了,就没有那么计较实例到此结束。
但是我说实话,这种老师,我是真的看不起,也不能说看不起,就是对这种老师感到那种厌恶,是我两个男人之间产生的矛盾,你可以和我私下解决,为什么要给我们班主任告状,真的不晓得这种老师是怎么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