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际交往,有一个观点在我听到时内心一震,既而觉得不赞同,但慢慢体会,竟觉得颇有道理。
缘起我的同学,是一个敢爱敢恨的角色,内心强大无比。人际关系超好的她说对别人好是因为妈妈灌输的观点,何必为难别人呢,能照顾别人的时候就多照顾照顾吧,不论是生活还是情绪。
当时的我不寒而栗,原来对别人的好只是因为“人文关怀”,只是因为应该对你好,而不是想要对你好。从此我和她的交往开始战战兢兢,自危不已。
正题来了,当时震惊我的观点是,不一定身边亲近的人就是你的至交好友。我们人际关系的问题就在于很多时候我们是被选择的,所以身边的人不一定必然等于至交好友。
那我们在相处中要定位好彼此的关系,是师长、朋友、同学、同事还是上下级,抑或是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对于不同的人群,我们要有不同的相处方式,不能对所有人都是一个相处模式。
另外就是面对同一人群,其实我们内心里要有一个判断。也就是说在相处中,其实我内心里早有答案,哪些人是普通朋友,哪些人是值得深交的,哪些人是我一辈子都会珍惜的,哪些人是我许久不联系,但只要想起就会觉得很温暖的,而又有哪些人我只会默默地想起,却再不会联系的。
说白了,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一直都在发挥智慧的作用,我不会因为地缘的关系而定义好朋友,也不会因为地缘的关系而疏远好朋友。每一个人在我心中都有一个坐标,可能并不那么精确,但确实都有一个位置。说到底,其实每个朋友我都知道可以交到几分。
初听到这个观点,我内心一震,既而觉得太不真诚了。在相处过程中你看我言笑晏晏,但其实早已给你划分好位置,可能永远都不会逾越。这是多么理智、多么冷静而又多么残酷啊。于是我觉得这个同学实在高深莫测,琢磨不透,既而胆战心惊。我想,我永远都不会认同这样的观点。
可是几年时间过去,我竟慢慢觉得她当时说的话竟然是那么有道理,是那么振奋人心。我们生命中出现的人何其多。我们的离别在年轻时总是那么的漫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一次的离别都有好几年的间隔,但当我们年岁渐长,离别却又那么的短暂,我总是遇见离别……有些人可能只短短一瞬,就已经消失不见了。我不再有力气对身边的每个人都竭尽全力,我慢慢的开始收放自如,慢慢的疏远别人或被别人疏远。
不知何时,我的内心竟也有了一杆秤,我清楚的知道每个人是否值得交往。既然内心里有一杆秤,对于不同的人也有了不同的期待,于是不会再苛求别人,也不会再自寻烦恼。
于是我不会再为失去朋友而难过,也不会觉得可惜。纵然很多人已不再联系,纵然有一些人慢慢的没有共同话题,但我内心仍然充满温暖和力量,感谢你曾在我生命的某段旅程中一直陪着我。
从来不曾忘记,又何必想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