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古惑仔,一队民兵,一支军队,一个超级英雄团队。
组织的演变是管理模式的不断升级,如果管理跟不上组织进步的速度,那么团队就容易乱。
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远。
怎么让一群人向着一个目标远行呢?我觉得需要靠义气,利益,制度和梦想。
人少的时候,喝一顿酒,吃一顿饭,撸起袖子就干起来了。
慢慢的人多了,饭局难凑了,那么就需要利益的勾引,要谈上升,要谈工资。
接着人数再次上升,厉害的新人进来,熟悉的老人离开,开始有了熟人,陌生人,大家开始有了比较,干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他比我好,我比他差,这时,就需要制度,需要公平。
最后当人不在为了工作而工作时,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这个境界我还不懂,就不多说。
曾经,我经常为了实现一个业务,发布一个功能,加班到很晚很晚,可当时一点都不觉得加班很苦,当时就是想着要实现讨论好的内容,不能有bug,要对得起“朋友的专属晚班车”,要对得起领导的一次次请客吃饭。这是我的系统,我要让他更友好。
后来,来了新人,不能一个人干了,开始考虑怎么分配任务,怎么拆解任务,没有需求,想需求,哪里不好,改哪里。我就是跑在前面的卒子,带领着我的小兵跑,可跑着跑着,发现小兵不乐意了,总是做业务,总是做需求,总是在重复劳动,今天没有我的发布,我还需要留守么?今天怎么又是改这些东西,有没有有意思的任务?此时才猛然醒悟,人心是独立的,带人不光要考虑做事,还需要让人有进步,有价值,有上升。我在努力的时候,得到了领导的认可,那么我的兵呢,他得到自身的认可了么?得到我的认可了么,得到公司的认可了么?认可和利益是绑定的,努力工作实际就是为了上升,为了利益。
我很感谢我的领导,他对我的认同让我不知不觉就得到了自我进步和公司认可。
我也感谢我的组员,他的诉求让我理解了作为一个组长,最重要的第二个特质。组长要带人做事,更要带人上升。
做人做事一定要有追求,只有追求,才能带动自身的进步,如果只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并且甘于做自己能做的事,那么最后就会变得麻木,得过且过,然后工作没法超出预期,自然而然就没法有优秀的表现,没有优秀的成果自然得不到公司的认可,接着就会开始自我否定,反正再怎么做,都是做不好,那么何必想那么多呢?当一个执行者吧,“他”说怎么做就怎么做。最后离开公司。
可是追求,也要讲方法,错误的追求会让事情变得很糟糕。
由于很多老的系统,都是我设计的,业务上的变更,我都是想着,基于老系统做优化,用最小的代价,做最满足业务需要的系统。我拒绝产品的思路,拒绝屠宰式的系统重构,我天天跟产品吵架。
一个思维发散的产品,天天跟我说,我们不能照搬网页那一套,做app要有app的思维,不能复制一个东西出来,要做大做强,超过支付宝。
我就纳闷了,现app定位还不清楚,就开始想着怎么赶超支付宝,我们能不能先把地基打了?先把网页有的功能移到app,然后根据业务发展,门店反馈,寻找app的定位,有准确的定位,才能做符合用户的产品吧,轮子没造好,跑那么快,会翻车的。我们是先驱者,是没有借鉴的啊?我每次开会,都很慌,这个家伙想的太快,太远,太高了,不敢做。
可能有人觉得这个时期,app一定做的很烂吧?其实不是,这一年里,app做的还是极其符合业务预期的。产品想的太快,但是我想的太短,我和他抵平了。
让我认识到我想的太短视,是跟另一个产品对比出来的。
由于团队的扩建,新来了一个产品。这是一个向上管理的产品经理。他能准确的把握住领导的意思,抓住领导的思路。他每次都拿这个需求是领导定的来压我,逼我妥帖,逼我插紧急任务。我极其讨厌她。他确实能够把握住领导的问题,但是他的设计没有条理,没有逻辑,都是基于业务而业务,基于领导的解决方案而解决方案,每次问题,按照领导的这个做法做,那么以前这个业务怎么办?他就说你自己想办法,被我逼急了,他就说那就加个特殊判断,先走通再说。能不能基于整条业务线,我们讨论一个双赢的方案?领导说的就是对的么?我需要的是一个逻辑思维,不是一句“领导定的”。这段时间配合不好,系统也做的不如人意。
后来调来一个新人,这个新人工作年限比较久,经验是有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很“聪明”。由于他是新人,不理解系统的老逻辑,每次产品经理拿着领导的“需求”,他们商量的都很和睦,没有老系统的包袱,先按照领导的要求做,出了问题,再改就是。他们两可以说是串通一气,完美的互补,为了完成董需,想方设法。这个阶段,他们俩深深的得到了领导的认同。他们两做的系统模块对业务的支持和发展也是真的有长足的进步。
而这时的我却陷入在老系统逻辑里,为了兼容老逻辑,绞尽脑汁,精疲力竭。
业务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公司不会等着谁谁进步,该跑的还得跑。如果跟不上公司的进步速度,那么真的还不如换个位置。
业务和人员到这个阶段后,向上管理人的弊端慢慢显现,我的疲于奔命对系统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公司空降了一个新领导。这个新领导是一个大厂出身,方法论是真的多。他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组织架构,在这个契机里,我被安排成了“技术售后服务”。
我本以为,我不负责系统开发工作,系统会乱,实际上,并没有。
反而因为我的解放,业务和技术有了一个缓冲,我专职处理紧急的系统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帮助研发/业务抽出了精力,他们可以更大胆的去解决更多的运营规划问题。
这段时间,系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升级工作,几个重要的项目都在app落地了,app的定位也越来越明确。
回想起来,我对老逻辑的熟悉,限制了系统的创新,如果我没有做技术售后,而是还在技术组长的位子上考虑兼容系统老逻辑,我真的就成了阻碍系统发展的拦路石了。我进步的速度没有公司的速度块,换个位置真的是更合适。
慢慢的,又过了一年,不知道从何时起,大家心里有了一个担心,这个业务我不熟,我不知道怎么改?能不能问下产品。
产品说,这个业务有点复杂,有没有人能给我讲讲,我再考虑下怎么改。业务方你能告诉我需要怎么样么,我们按照需求去改。
业务说,我的需求怎么这么难排,我提需求的,产品能不能想全面一点,总是有漏,这种设计缺陷就是bug,我不想走排期,赶紧给我上,当bug修掉。
门店客服说,问题第一次遇到不会,讲过之后会了,后面没遇到 又忘了,业务问题就是阶段性的。
四个角色,四种苦恼,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现在系统特殊逻辑太多了,没人记得全,没人说的清,没人hold住。
以前大家都是务实主义,以最小的改动最大限量的支持业务,这造成了大量的基于现有业务改造,大量的特殊逻辑。现在体量大了,人多了,问题就来了。
我们现在就像印度超载的火车,有站人的地方,就可以先上车,然后车子说停就停,说晚点就晚点,并且还找不到停车的原因,找不到晚点的原因。
该断得断,以前是务实,现在需要务虚了,我们需要建立设计思维,定位标准和规范,把写到代码的死逻辑升华出来,让架构清晰,让代码简单,不能再让写死的逻辑,让因为业务而业务的解决方案多下去了。短时间的快,长时间是快么?
如果某个会缺少谁,就定不了方案,如果某个需求只有那些人懂,那么人多了怎么培训,新来的人怎么融入到集体,体量怎么更大。
需求不能只抓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只有少数人表现优秀,那么其他人怎么办。
很多人都想把工作做好,做到让公司认可,让自己认可,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制度,体制的问题,不是一个人能搞定的,多次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要么随波追流,要么离开公司。
怎么让需求不是只抓在少数人手里?
为什么一个新需求系统要从头改到尾?
为什么一个需求评估影响范围那么难?只有某个人能做?
为什么稍微修改个新功能都要一群人开会讨论,稍微少了谁,没有通知到位,系统就走不通?
为什么测试一个流程,要研发,测试从提测沟通到上线发布前?
稍微复杂的业务线,测试环境只能人为伪造数据去测试?没有办法像正常的业务一样操作出数据?如果哪个部门的测试忙,测试流程就被卡住,测不过了???为什么测试这么痛苦。这么多无法复现。
还有协作,一个需求要三个,四个,产品线协作,大家怎么高效率的干活?本位主义是不可避免的,都希望自己少改,自己的业务稳定,所以推进问题就是那么慢,那么难。
在总结下,我们的改进方面。我们要减负,要建高铁,要做基建。
我们需要一双眼睛,看到系统的问题,服务器cpu监控,访问量监控,日志监控等等,这些已经在做了,并卓有成效。
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身体,回归冒烟测试,自动化测试,压测等等,系统,这个还在尝试中,不够成熟。
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历史,温故而知新,这个我们有wiki,但是大家写文档,做设计的意识还在培养,很稚嫩。
我们需要武器,这个基本是石器时代,没有开始。菜鸟有彩虹桥协调测试,拉卡拉有准生产环境可以真实还原线上场景(不像我们ut这种残次品,啥都不敢干)携程/阿里,有技术社区,公众号,总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享最前沿的技术。
技术服务业务,技术需要业务的滋养才能发展的更好,希望我们能穷则变,变则通。
公司五年随想-袁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