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中医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被视为核心精髓。“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黄帝内经》中也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与天地自然息息相通,生命的根本,来源于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凡是在宇宙的广大的空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之内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地上九洲,或者是人身体中的九窍、五脏、十二关节,皆与天地阴阳五行相互贯通。
这不仅仅表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在中国传统中医的诊治方法上,中医诊疗也同样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或是所接触的影视作品里,传统中医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大概就是诊脉了,有时候甚至能够从够从这一标志性的动作,轻而易举的判断医生的中西方从属。且诊脉的操作方式简单易学,以至于我们偶尔感觉不舒服的时候,也会依样画葫芦地给自己号一号脉,虽然不熟悉各种脉象代表着什么,更谈不上如何诊治,但都从侧面印证了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脉象学说所带给我们的深远影响。
中医对脉象的阐述,里面同样包含了自然规律。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脉象同样也与有四季分别,并与自然当中四季一一对应。
在春天绷紧的“弦脉”
春季万物复苏,却仍然处于含苞待放的萌芽阶段。在春季,正常人的脉象同样具有鲜明的春季特征,此时的脉象称为弦。弦的意思就好比手按在弦上绷紧的感觉。春季寒气还没有完全消退,而阳气也正有种要释放出来的张力,所以此时人的脉象会有适度的紧张感。在春季,如果人的脉象太紧,说明寒气重,太松又说明阳气未生,正与春季的气候特点相对应。
更形象地说,弦脉就像是我国四大名著的西游记。师徒四人在尚未修成正果前,跋山涉水,每每遇到妖怪,几乎都是紧张惊险,唐憎不是被妖精绑了要吃掉,就是绑了要成亲。而书中对于人物的刻画又显得活灵活现,也有很多诙谐幽默的情节。对于整部书的把握,太严肃显得呆板,太轻松又让人没有热血沸腾的感觉,正应合了弦脉紧则太寒,松则阳气未生的特点。
在夏季汹涌的“洪脉”
在炎热的夏季,生机勃勃,植物完全舒展开,昭示着澎湃的生命力。而夏季正常人的脉象则应该表现为洪脉。这里的洪意味着洪大有力,奔腾无阻。此时的脉象来时盛,去时衰,如洪水一般。此时的脉象用手轻轻一按,就能感觉到,相反,如果脉象无力,那么就说明阳气不足,在夏季该发出来的时候没有发出来。
如果弦脉可以用西游记来代表,那么洪脉的代表就当属水浒了。梁山一百单八将,个个英雄好汉,重义气,讲道义。书中对于绿林好汉的描写,让人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尤其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情节,让每一个观看的人都有种心情激荡的感觉,这正与洪脉澎湃有力的特点相吻合。
在秋天游离的“浮脉”
到了秋季,气温渐渐变低,暑气即便消退,却仍留有余力。所以此时正常人的脉象应该表现为浮脉。这个时候的脉象,来时的盛势已减,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由余,就像在水上漂浮木头。如果按的时候感觉有力,那么就可能是表实证,按起来无力就可能会是表虚证。
而在四大名著里,足以代表浮脉就要数红楼梦了。红楼梦描写了贾荣、宁两府从富贵荣华,到由盛转衰,剧情时而温婉,时而高亢,画面时而温柔,时而悲凉,正匹配浮脉如同水上的木头漂浮不定。
在冬季潜藏的“沉脉”
等到冬季来临,暑气完全消退,阳气也渐渐的收藏起来,就像石头沉入水底,慢慢沉下去的感觉。所以这时候的脉象就表现为沉。在《脉经》中有论述,这时候的脉象“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而沉脉的特点与三国演义的风格也极为相似。三国演义中深沉积淀着谋略与智慧。几乎每一个发生的时间,都蕴含哲理,这部书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会,蕴含的哲理需要深深的发掘才能体会到其中真正的魅力。
结语
脉象学说,也是天人合一论的一部分而已,在传统中医的文化里,不仅仅有对疾病的诊疗方式,更是深藏着古人对于自然的认知,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一叶知秋,中医的诊疗方式讲究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如果说现代医疗的诊疗主要在于是治病,由病入手,那么中医的就是“治人”由人入手,适应自然,探求人与自然相处的适当方式。一旦平衡被打破,那么疾病就会随之而来,中医,就是重组环境,重新找到平衡点,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