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 坐忘书房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一一学兵法,每课必提,警示于心。
«孙子兵法»第四讲 虚实篇
1. 相互对立,相互转化
众 寡
虚 实
在第三讲形篇中"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以坚硬的石头打鸡蛋。比喻以坚击脆,以实击虚。
2.知兵之将,知道兵形、兵势的将领能够掌握国家的命运。善战的将领改变局部的兵力,有智谋的人能够改变局部的战况,国之司命。
3.判断虚实、掌握虚实,利用虚实的转换而达到"神"。"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神",神秘莫测; 其奥妙无穷,神秘在何?神秘在"莫测",无法揣测,可测则非秘。学兵法的
虚实,就是学习如何"测",具备"测"的能力,才有"断"的本领。
4. 一个人的决策力如何,取决于其判断力。人在心静时,判断力最准确。心干净无杂念时,安静不会被外界干扰,准确的"测"才能"断"。让人可以测,是人; 让人不可测,近乎神。如何在变化莫测中判断?应形而无穷,外面的环境无穷变化,所用的方法也是无穷变化; 而不懂得变化的人,如刻舟求剑。懂得虚实之变,知道方法是"应"出来的,用心应景,用心应物,而非生搬硬套。
5. 庄子曰: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第七»)。庄子眼中的圣人,好像镜子,照过不去送,未照的不去迎,现在照的也不留痕迹,所以能够经得起考验而不受损伤,事来则应,事去则静。
6. 心足够定,就能达到神秘莫测,心若乱,随别人的变化而变化,措手不及被动的变化。"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因心不定不稳,则后处战地; 风吹草动、左右摇摆,根基不牢、承受不住,很慌忙地投入战斗,处于"劳" 的状态; 泰山崩于前,岿然不动者,是为大丈夫。心足够定,抵抗外部力量,心定等待事情的到来,是以"佚"(逸)代劳。
心若不定,敌人就会逸而劳你,饱而饥你,安而动你。
7. 你的敌人是谁?事、物、理、心这四个敌人在逸而劳你,饱而饥你,安而动你。
事一一事情
物一一外在的物
理一一这个世界上的理
心一一人心
8."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能够做这样的待敌而稳坐军中帐的人,他的自信来源于什么?
人的自信只源于实力。实力源自于明理。明理:
(1).明韬略之理,八卦阵、借东风.....,韬略治乱
(2).明治平之理,治国平天下
(3).明心性之理,明心见性
先明心性,才有治国平天下,才有韬略。
明理才能有智慧,智慧转动实力,有实力才能稳
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的种种兵法、韬略都来自于明理。
胸中有天地,笔下有乾坤,文韬武略的人都离不开心性的修为。
实力来自于智慧,智慧来自于明理,明理来自于修身。心性稳才能掌控韬略,心稳才有以逸待劳的实力与气魄。
9."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是用其强大的心性改变别人、影响别人; 致于人,则反之,被别人所改变、利用、影响。善战者善谋全局,心动与不动,心动是"致于人",心不动是"致人"。怎样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自己能做自己的主人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条: 民主。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我们真的能够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吗?
列举三个问题:
(1).能否控制自己的头发不生长?一一不能
(2).能否让自己每天早上5:00起床?一一能
(3).能否让自己活到120岁?一一不能
我们的身体发肤受自然规律控制,能否起早床有关个人自律、受心的控制; 活到120岁既有关自然规律、又有关心态。人是可以改变的,可以从不能做自己的主人变成能做自己的主人。能知,能降伏自己的心魔。心被种种欲望牵住,自己不能做主了,时时刻刻要觉察自己的心是否被自己做主。人与生俱来耐不住寂寞,经不起诱惑。
孟子曰: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提升自己的厚度(明理、智慧),人是在一次次的磨砺中成长的。
10. 智慧VS烦恼。
智慧>烦恼,心定; 烦恼>智慧,心不定。
智慧非权谋。
只有先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知人者必先知己,知己方能知人。先认识自己,切勿先用谋略对付别人。前面章节我们学习过:
道、天、地、将、法,
智、信、仁、勇、严,
形、势,虚、实,
这些都是知己的部分。
"行千里而不劳者","不劳"是相对,要做到"不劳",就要知道何为虚实,强不一定嬴,弱不一定输,在于如何转化。
11.老子曰: 少则得,多则惑。(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少取则可多获,纷繁则会迷乱。"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兵法的核心: 把绝对实力变成相对实力,懂得韬略,兵法关键所在。
12."攻其不守,守其不攻"。
进攻敌人无法防御的地方,扼守敌人不能攻取的地方。
"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
要设法使敌人显露真实情况而我军不露痕迹,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的兵力却不得不分散。我方兵力集于一处,而敌兵分散十处,如此,我方可用十倍于敌的兵力攻击敌人了,从而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态势。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
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处处加以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敌人兵力之所以薄弱,是因为处处分兵防备; 我方兵力之所以充足,是因为迫使敌人处处分兵防备。
备与不备要站在虚实的角度,兵力太分散,实力就不强。好比人的精力有限,分散太多,就没有精力学习了。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策: 分析,作: 试探,形: 布局,角: 较量。
建立在能否知道虚实的基础上,策、作、形、角
13. 因地制宜,非墨守成规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一一这段最好能背诵。
汉朝霍去病曾以5千兵力斩杀匈奴十万人。霍去病曰:用兵之道,存乎一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何必去啃故人之书?
14.学兵法,贵在活学活用,活学的核心就在于自己的心,不是想着如何对付别人,而是如何对抗自己,自己的敌人是谁?是事、物、理、心。能定自己的心却不在兵法,而在«大学»、«中庸»、«道德经»........
兵法是用,心是体,体明方能用,体不明,用不明。在学兵法的同时,一定要学儒、释、道、四书五经(«金刚经»、«心经»、«坛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来浴自己的心,苦集灭道,智慧在经典里。心之奔放,心之难掌控.......能掌控自己的心才能先处战地,掌握全局,方能知虚实,方能攻守,才能不会像木偶任人牵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