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3~1258年,征服巴格达
1251,托雷的长子蒙哥登上了蒙古帝国大汗的宝座,羿年,他追授父亲托雷以大汗之名。
1253年,蒙哥召集兄弟姐妹及近亲,召开了一次小型的忽里台会议,筹划新事业。
蒙哥派具有优秀军事素养的弟弟旭烈兀统帅右翼军,计划进攻巴格达、大马士革、开罗等阿拉伯城市;同时任命缺乏军事经验但精通汉文化的忽必烈带领左翼军去征服南宋。
1257年11月,旭烈兀向巴格达进发,旭烈兀号召仆从国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的军队以及许多突厥部落参战,这样,当蒙古军主力在北面和东面形成一个巨大的弧形阵时,其他附属部队也在向北面和西面包抄。
1258年1月,蒙古人已经突破外城墙,占领了巴格达外围的郊区。
1258年2月,蒙古军队突破了巴格达的城防,五天后哈里发投降了。蒙古军征服了阿拉伯世界的心脏。
距旭烈兀离开哈剌和林七年,在他的长途远征中,他征服或者再征服了沿途的所有目标,蒙古人征服了从印度河流域到地中海的每一个伊斯兰王国和城市,只有阿拉伯半岛和北非仍处在其势力范围之外。
1266年,忽必烈取得大汗之位
相较于旭烈兀在中东地区的所向披靡,缺乏军事经验的忽必烈在攻打南宋一事上几乎毫无进展。
1257年秋,蒙哥汗决意亲自领导对宋战争。
他效仿祖父的军事策略,先从较弱较小的地区下手。一开始先攻占四川、云南等地区,然后再慢慢收紧网络。
1258年5月,蒙哥汗已率军渡过了黄河。然而天气突然变得炎热不堪,许多人出现了带血腹泻,还有人染上了瘟疫。蒙哥汗也生病了,且久不见好转,到1259年8月,他突然死亡。
这一次,远在中东的旭烈兀和俄罗斯的金帐汗(术赤后代)都满足于保护自己已经得到的领地而放弃争夺大汗的名号。
只有幼弟阿不里哥与忽必烈争夺汗位。
由于忽必烈切断了哈剌和林生存资料的运输流通,加上草原遭受了低温灾害天气的侵袭,阿不里哥甚至无法填饱将士的肚子。最后他于1264年在上都向忽必烈投降。
忽必烈登上汗位之时,蒙古帝国分为四块主要的政治统治区:
① 忽必烈统治汉地、西藏、东北、朝鲜半岛和东蒙古;
② 金帐汗统治东欧的斯拉夫诸王国;
③ 旭烈兀及其后裔统治着从阿富汗到土耳其的领土,以伊利汗国为其政权名称,奠定了现代伊朗的基础;
④ 绝大多数传统蒙古人占据中央草原,称为“莫卧儿斯坦”,包括属于哈萨克斯坦、北西伯利亚、跨过中亚突厥斯坦到南方阿富汗的现代地区,暂时形成松散的联合体。
1276年,征服南宋
忽必烈取得了他祖父通过暴力无法取得的成就——征服并统一了全中国。
忽必烈似乎意识到,他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祖父最初统一草原部落时遇到的情形一样,就是如何把大量不同民族的人民组合成一个有内聚力的政治实体。
在1260年,忽必烈采用了传统中国年号,至1271年,他正式建王朝的国号为“大元”,由此,这个蒙古王朝就名正言顺地纳入了中国的历史。
忽必烈在努力汉化的道路上甚至走得比南宋更远,这是作者认为他最后能成功控制传统中国的原因。
为此,他甚至修建了自己家族的宗庙,以中国式名号追封死去的祖先,同时也像长兄蒙哥提升死去的父亲托雷为大汗一样,他也授予托雷中国皇帝的称号。
1276年,蒙古大军终于攻占了南宋首都临安。
为了保持自己遵循汉地道德的形象,忽必烈一改祖上消灭贵族的作风,善待宋朝守寡的皇太后,并准许大多数宋皇室成员居住在豪华的宫殿中。
自此,蒙古人不仅统一了那些说不同汉语方言的地区,而且还将毗连的西藏、东北、畏兀儿及许多小王国、部落民族与汉地合为一体。
四、蒙古人对现代世界的启迪
蒙古人在其治时所创造的有关律法、人事行政、经济、文化及外交、科技等理念,仍然适用于当代:
1. 律法
(1) 保护财产所有权
(2) 降低赋税
(3) 修建道路,改善交通
(4) 减少严酷的刑律,根除酷刑,慎用死刑
(5) 鼓励印刷犯罪学方面的书籍,以便公民与小型行会受益于正确的法律指导
2. 人事行政
(1) 行政班子由不同种族的人按比例组合而成
(2) 在每个部门中规定了种族的名额
(3) 以才能和功绩而非出身选拔人才,不排除在厨师、看门人、抄写员等他人看来“低级”的职业中搜罗人才
(4) 取消固定的官阶级别,通过大型集会、政务会和经常性的商议来做决策
(5) 成立自愿参与的公务会和雇佣带薪的公务员制度,并统一境内的薪俸标准
3. 经济
(1) 推广纸币的使用
(2) 法律规定可以宣布破产,但不允许超过两次,第三次宣布破产的,可能面临死刑
(3) 颠覆旧有的基层行政划分,将农民五十家编作一“社”。这些基层单位对农民生活负有广泛责任,包括督劝农事、改良田地、管理水利和其他资源以及提供粮食储备应对饥荒。社也有责任为农民的孩子提供某些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改善个人生活
(4) 每隔三到五十里就修筑备有各种必需品的驿站,用以维持横跨帝国各境的商贸路线
(5) 颁发具有护照和信用卡功能的原始证件,分金银木等级,持有者可在帝国全境旅行,并可免除当地的赋税或差役
(6) 鼓励一些臣属地区向外移民并在外国港口建立贸易点
(7) 为了保护各种陆海贸易站,蒙古人不断追捕海盗和劫掠者
4. 文化
(1) 积极建造学校,恢复翰林院
(2) 增设新机构、任命学者记录当代事件,编写和再版老课本,整理档案文件
(3) 为符合中原王朝的编史惯例,1260年代建立国史院,下令编纂金朝、辽朝以及宋朝通史
(4) 朝廷供养了解各类语言的抄写员:包括蒙古语、阿拉伯、波斯、畏兀儿、唐兀惕、女真、藏族、汉族语言等
(5) 鼓励作家以通俗的语言创作
(6) 热情支持戏剧,提升职业艺人的社会地位并划出专门的剧场区
5. 外交
(1) 外交宗旨:与各国和平友好交往,互惠互利
(2) 非常强调宗教信仰自由,无论国内国外
6. 科技
(1) 学者综合中国、阿拉伯和希腊的地理学知识,创立了闻名于世的、最精密的绘图法。1267年,工匠们制造了地球仪,上面绘有欧洲、非洲、亚洲及相邻的太平洋岛屿
(2) 推广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鼓励学习制作精密的航海图
(3) 建立医院和培训中心,令有着独特药理知识和质量方法的中医与基于解剖死刑犯而拥有更丰富外科经验的阿拉伯医生、印度医生相互交流学习
(4) 设立掌管历法的司天监和大量印刷各种日历和年历的印刷机构。几乎每征服一个地方就建立天文台,以便精确测量行星和恒星的运行状况
五、蒙古帝国的消亡
成吉思汗开启了大蒙古国雄踞草原的历史,经由第二代、第三代子孙的积极拓展,其疆域之辽阔更是达到人类历史之最。
然而这个庞大而传奇的帝国也终要落幕。本书中列举了以下几个原因:
14世纪,黑死病席卷帝国各地,人口大量死亡,被认为是蒙古帝国衰落的重要外因。
面对无力阻止的疫病,当时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物理隔离。
人口凋敝,军事上,相互配合支持的援军无法及时发挥作用,经济上,物品的货运流通不能保障,蒙古帝国原本存在的两大优势荡然无存。
军事力量与商业收益的大幅下滑令蒙古人转而寻求新的权力形式:他们刻意亲近部分臣民的语言、宗教和文化,同时开始迫害少数派和其他种族,逐渐孤立了自己。
货币制度失控,人们对纸币信心下降,导致纸币贬值而铜币和白银价值上升,通货膨胀变得非常严重,人民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蒙古帝国被不同区域的新势力取代。
波斯伊利汗国的蒙古人消失了,他们或被杀,或是被人口众多的、以前的臣民同化。
在中国,四十万蒙古人被明朝反叛者俘虏、杀害或同化,勉力出逃的妥帖睦尔大汗和六万蒙古人退回草原,重新开始畜牧主义的游牧生活。
俄罗斯的金帐汗国分裂为许多小汗国,在四个世纪的沧桑岁月中逐步衰落。
在中亚,成吉思汗的后人继续在莫卧儿斯坦掌权,直到1920年,最后一位保持王位的成吉思汗后裔赛义德·阿里可汗被驱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