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是一个不怎么聪明的皇帝。可以说西汉的衰落就是从汉元帝开始的。汉元帝重用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西汉重用宦官其实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后来一代代地沿袭了下来。这里牵涉到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关系问题。大臣都是在朝廷上上班的,处理国家大事。而宦官像中书令、仆射这种官职就相当于内廷中皇帝的秘书。论地位,宦官不如朝廷大臣地位高;论学识,宦官一般一不如大臣学识丰富。但宦官亲近皇帝,负责最高指示的下达以及政令的上传下达,而且宦官一般也比较熟悉政务法律事务,所以无形中也就拥有了很强大的非正式的权力。或者说,宦官也是皇帝制约大臣的一种手段。
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宦官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宦官则全由阉人担任。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
萧望之是萧何七世孙 ,是汉宣帝时期就很有影响力的大儒,而且他还是太傅,也就是汉元帝的老师。汉元帝上台的第二年,任命史高领尚书事,萧望之和周堪作为副手。史高是外戚,没有什么学识。所以只是充位子的而已,真正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是两个副手萧望之和周堪。
萧、周等正直的大臣看不惯外戚史家和许家以及宦官权力过大的现象,就向皇帝建议撤掉中书宦官机构,这样就与外戚史高、弘恭、石显等人结下了梁子。另一方面,萧、周二人又经常向皇帝推荐有学问的人担任谏官。这时候有个投机分子郑朋感觉机会来了,他就想巴结萧望之。
郑朋是怎么操作的呢?他知道萧望之对史高等外戚不满,所以他就向皇帝上书告发史高,说史高让自己的门客在地方上弄些贪污受贿赚钱的事情。并且还给萧望之也写了信。萧望之刚一接触郑朋,还以为他是这个正直的人,后来知道这个郑朋是个奸邪小人,就疏远了他。
郑朋看到自己不受待见,就转而投到了史高门下。正好还有一个叫华龙的,想巴结周堪,结果周堪不接纳。于是郑朋和华龙两个小人就勾结起来了。弘恭和石显就让郑、华二人告发萧望之、周堪、刘更生等,说他们想罢免史高、许章等外戚的职务等事情。弘恭、石显就趁机向皇帝进谗言,说萧望之、周堪、刘更生等人结党营私,诬陷大臣,应该让谒者“召致廷尉”。汉元帝刚即位不久,不明白召致廷尉(就是逮捕)的意思,就答应了。结果萧望之、周堪、刘更生等人就被逮捕入狱了。后来汉元帝想召见周堪、刘更生。结果下人说:已经被逮捕入狱了。元帝大吃一惊,命令放他们出来。对于皇帝的这一举动,弘恭、石显等人早已做了准备。他们让史高跟皇帝进言:皇上您刚即位,还没有听说以德化天下,就先把自己的老师逮捕了,既然已经这样了,就不如趁机把他们免职吧。这种谗言,汉元帝还真听进去了。结果真就下诏把萧、周、刘等人罢免为庶人了。
不过,此时汉元帝只是不愿意认错罢了。并不想真正的惩治萧望之。所以过了几个月,又赐萧望之爵关内侯。准备重新起用了。甚至还想任用萧为丞相。
但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这年七月,发生了地震。刘更生就指示外亲上书说地震的事都是因为宦官乱政引起的,应该罢免弘恭、石显等。正好萧望之的儿子萧伋也上书申诉萧望之前次蒙冤入狱的事。结果有关部门回复意见是:萧望之上次入狱并不冤枉,而教唆儿子上书,失大臣礼仪,不敬,请逮捕。弘恭、石显知道萧望之平素很有气节,不会受辱。所以就跟皇帝进谗言说,萧望之上次幸运没有入狱,后来还重新赐爵,不但不悔过服罪,还深怀埋怨,教子上书,将过错归到皇上您身上,自以为是皇帝师傅,终究不会入狱,如果不把他逮捕入狱,挫挫他的气势,则无法驾驭他。汉元帝说,萧太傅平素刚强,怎会就吏(意思可能会自杀)。石显等说:人的命很重要,萧望之所犯的罪,不过是语言薄罪,不必担忧。因此就派兵去逮捕萧望之了。
结果去逮捕萧望之的时候,萧望之果然服毒自杀了。使者把萧望之自杀的消息带回宫中的时候,汉元帝正在吃饭,听说后,就不吃饭了,失声大哭。召责石显等人,石显等人都脱了帽子爬在地上谢罪,结果也没有杀他们。
萧望之被奸臣弘恭、石显陷害致死这件事,可以看出正直大臣和外戚、宦官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汉元帝确实是个不太聪明的皇帝,被宦官耍来耍去。另一方面,其实萧望之也有政治不成熟的一面,跟宦官的斗争不是那么容易的,该隐忍的时候要隐忍,动不动就自杀,正好中了宦官的奸计。对于大政治家来说,只要是为了国家好,个人名声有时候不必计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