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姐妹们的约,听一场古琴音乐会。
是的,我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声音。
第一首独奏是钟珊老师的《长门怨》,居长门的陈后,被冷落的哀怨,在琴声的转合中如歌如诉,一句“朝往而暮来”的期盼,犹如琴边飘起的香雾,虚无缥缈。第一次现场听古琴的音乐会,被古琴声音的穿透力深深吸引,所有的表达都是深沉有力的,再加入歌者又不一样了。

秋风清,秋月明……《秋风词》的女声一起,心也静了。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了古琴伴奏下的歌声,歌者的声音不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亮,也不是“银瓶乍破水浆迸”的激烈,但是能感知这个声音慢慢从舞台到耳边,又向四周蔓延……还意犹未尽时,跟所有的上台下场一样,女子抱琴袅袅娜娜走远了。
《暗香》是第十首曲子。钟亮老师一开口,周围马上空旷起来,声音缓缓流淌——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笛”的唱腔还未完全消失,魏中元老师的笛声便悠远地响起,霎那间,琴声、歌声、笛声都伴着梅香袭来,一股暖流直涌到眼窝……

除了声音还有动作,我也看了一场指尖上的舞蹈。
《关山月》《阳关三叠》《梅花三弄》《捣衣》《流水》都是多人合奏,演奏者动作整齐划一,甚至手势都一样,包括高低左右。气势恢宏时如翻江倒海,声音小的时候,明明每一个人都在拨动琴弦,明明都有力量在表现,听起来却是隐隐约约、似有似无,我曾接触过钢琴,很苦恼控制不了声音的强弱大小,因此对台上的每一位演奏者敬佩有加。


茅毅老师在演奏《水仙操》时,有一个动作——他的手离开琴弦又重新触上,我听见了“刀剑出鞘”的操练声,这首曲子应该是在东海边,应该是观海听浪,应该是有松涛鸟鸣……但我还是被几次的“刀剑出鞘”震撼,用一个外行独有的方式欣赏了一个著名古琴演奏家的表演。

清韵女子读书会’共读过一本书,是由钟珊老师推荐的瑞典汉学家林西莉著的《古琴》,林西莉还有一张北京古琴研究会赠送的明代古琴“鹤鸣秋月”(古琴还有自己的名字?),而音乐会上茅毅老师使用的古琴,是百年前诸城派第三代大师王心葵所斫“玉润鸣泉”(也有自己的名字呵),顿时觉得自己大开眼界(虽然不会欣赏)!

走出音乐厅,整个广场依然人声鼎沸、灯火通明,而演奏者手离开琴、大厅里回旋着的余音仿佛还在耳边……我很想把自己美妙的感觉分享给他人,苦于门外汉却又不知从何谈起,只是沉浸式的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