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也好,批评也好,与孩子的交流要注意时间,这是前面所谈的内容,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养成一种交流表达的习惯,很多时候,我们张口就来,一开口就错了。如果想要更好的交流,可以把这种表达的模式可以综合成:“描述现象+说出感受+提出需求+表达请求”的模式。前面的描述现象是一种铺垫,说出感受,是让孩子了解说话者的心情,提出需求,是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目标,而表达请求则是让孩子接受说话者的要求。
对于任何的事情,如果,冲上来就劈头盖脸的指责,处于保护自己的本能,必然会激起孩子的强烈情绪。所以,不妨第一步,先将事情描述一遍,以比较委婉的语气开头,比如:我听说···,今天大家都在讨论···,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第二步,说出感受。这里的感受是家长自己的感受,比如说“我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觉得很难过”,或者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倒是我没有料想到的”,这种感受是真实的,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情绪,或者快乐,或者悲伤,让孩子有一个入戏的过程。
第三步,提出需求。这一步,是关键的一步,有了上面两步的铺垫,孩子大概率已经知道想要讨论的事项了。这个时候,提出需求,就比较容易。不过,这个需求需要比较具体的表达,不能很抽象。当然,到这一步,也有可能会引来孩子的一顿抱怨,抱怨之前他就这个事情的感受,此时,认真的倾听孩子的抱怨,可以找到其中解决问题的结节,然后再委婉的表达家长的请求。只有待他心中的不舒坦表达之后,才有可能接受家长的请求。也就是先疏再导。
第四步,表达请求。这时候需要注意表达的语气,非命令式,而是协商式的口吻,让孩子更加容易接受。
下面是一个完整的示例。
比如,想要就关于关门的问题的沟通。有的孩子,喜欢一吃完晚饭,就把碗筷一撂,进自家的房间,随手把房门一关。这么一关,同时也在家长与孩子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针对这个事情,想要和孩子沟通的话,可以采用上面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描述现象
“今天,我们几个老同学聊天的时候,都发现自己的孩子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第二步,说出感受
“门一关上,感觉我和你的距离一下子拉得好远。我都不敢来敲门,怕影响你”,“妈妈想给你送一些水果,还要敲门,感觉成了服务员,直接拉低妈妈给你准备水果的幸福感”;
第三步,提出需求
“要是,你不关房门就好了”(这里会有冲突发生,孩子会表达为什么他要关房门,经管让他说,作为家长,只要负责听就好了,不需要表达任何意见)
第四步,表达请求
“我理解你说的了,看来之前,妈妈有些细节的地方确实没有注意到,影响了你。要不,我们来尝试改变一下,试一个星期,你把门开着,妈妈没事不进你房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