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旧相册——大理

旧相册——大理

作者: 秃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21-03-18 09:16 被阅读0次

    大理,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距昆明338公里,北接丽江市,南靠普洱、临沧市,西连保山市、怒江州,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驻下关。大理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有洱海、苍山、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喜洲古镇等。在游览洱海的同时,16年5月26日还去了大理古城、喜洲古镇和崇圣寺三塔。

    大理古城,位于滇西,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又名叶榆城、紫城。古城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修筑羊苴咩城,为其新都。之后郑氏的“太长和国”,赵氏的“大天兴国”,杨氏的“大义宁国”以及段氏的“大理国”,都以羊苴咩城为都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将沐英攻下大理后,在羊苴咩城基础上修建今大理古城。

    同一家店铺,男女店员临街献艺。

    古城驻军某部门前的解放军战士塑像,基座上的四个字是“和平卫士”,对面是总统兵马大元帅府(现大理博物馆)。

    总统兵马大元帅府,位于大理城内复兴路南段,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为云南提督府。清咸丰六年(1856年),滇西各族人民反清起义军攻下大理并建立政权,推举起义军首领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遂改提督府为元帅府,并仿皇城建筑格式进行了扩建,使其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杜文秀还撰写了楹联悬挂于大殿“天生英雄扭转中原世界;地出豪杰戳破胡儿乾坤”。帅府四周筑有高墙,设城垛,皆砖石砌就,故有“小紫金城”之称。16年后,起义失败,建筑大部被折迁,1987年,按史料恢复了部分建筑并改为大理市博物馆。

    五华楼,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唐大中十年(856年),是南诏王以及后来的大理王会客宴朋的地方。高五层,可容万人站立。历史上,五华楼曾几毁几建。明洪武年间,在易址重修大理古城时,将城中的钟鼓楼改称五华楼,但其规模格局已远远不如南诏时期的五华楼。清代修葺过,现在的五华楼是1998年重建的,高20多米、四层,楼内供奉观音、孔子、关公、南诏王和大理王五尊磁塑像。

    街心莲花池畔的十二柱重檐方亭

    登上五华楼古城景色尽收眼底。

    前方远处的城门是古城北门三塔门,又称安远门。

    远处的崇圣寺三塔清晰可辨。

    苍山方向

    洱海方向

    大理古城的城池布局为棋盘式,南北城门相互对称,而东西城门相错,城市的中心偏西,南北轴线不居中,形成了西重东轻的城市布局。南北有三条街,东西有六条街,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古城有四道城门,即:东门洱海门(又称通海门),南门双鹤门(又称承恩门),西门苍山门,北门三塔门(又称安远门)。

    古戏台,楹联:百首民歌赞美风花雪月;一台好戏连接南北东西。

    走出古城回头看到南门城楼上的匾额“文献名邦”,这四个大字是清康熙四十一年云南提督所题并书,意寓大理自古文化内涵积淀深厚,是人文荟萃之地。

    喜洲古镇

    喜洲,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名镇,位于大理古城北面16公里处,西倚苍山,东临洱海,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唐时,南诏王筑宫殿于此,时称大厘城。喜洲,自古以来就是洱海西岸白族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重镇,有悠久的经商历史,是白族工商业发展的摇篮,重点侨乡之一,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全镇共有明、清、民国以及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上百院白族民居建筑。

    古镇的方亭长廊,花坛上标有“白族第一镇”。

    喜洲白族民居,代表了大理白族民居的风格,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闭式庭院为典型格局,青瓦飞檐,粉墙画壁,独具一格。

    魁阁,喜洲古镇的西大门,称正义门。门楼上应是供奉着魁星的。喜洲为白族聚集地,人们多以经商为主业,但也是“儒商并重”,对子弟的教育毫不放松,喜洲商业、文化艺术的繁荣应是源于此。

    镇中的戏台,现在为喜洲镇文化站所在地。

    古镇入口处有两棵枝繁叶茂的大青树(高山榕树),白族人认为大青树是一个村庄兴的象征,因此称其为“风水树”。这两棵大树上栖息着成群的白鹭,不时飞起,成镇上一景。

    在古镇上随处可见的粉墙画壁

    正值镇上学生放学

    小巷门洞上方的“百忍家风”匾额,右边镶“书香四溢”,左边嵌“文房世宝”砖雕。巷子深处的粉墙上写着忍、让、福等大字,字的下方均有解释。忍: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一忍最高。让:退一步天空海阔,让三分心平气和。福字,康熙皇帝体,为天下第一福。

    走进古镇四方街,首先见到的便是这座建于明代的石牌坊,坊上匾额“题名坊”。坊上刻有出自喜洲的进士、举人名单及喜洲著名商号和近现代名人名单。坊联为:题开汉代叶榆县;名拓南诏史瞼城。史瞼,又称大厘城,即今喜洲。瞼,南诏白蛮语,意为州。

    “题名坊”背面匾额“后励前光”,坊联:苍山含笑迎宾客,洱海飞帆庄画图。

    四方街上还立有一座翰林坊,是为旌表喜洲人杨士云而立。杨士云,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后转给事中。后来他辞官回故里隐居,除每日侍候母亲外,便在他的“七尺书楼”著书立说。

    古镇上的旅游驴车

    在老房子窗前拍婚纱照的情侣

    九坛神庙,因集中供奉了九位本主而得名。本主,为白族地区供奉的村社之神,被认为是保护本境之主、本境最高贵的保护神。本主神很多是神话、传说、历史中的著名人物。有大理白族“三百六十村,村村有本主”之说。

    在古镇外稻田里劳作的村民们

    虽然破旧待修,但挑檐飞角,青瓦粉墙的特色依旧引人注目。

    售卖的都是带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

    德馨坊,立于学校门前的石坊。正中匾额:德馨坊;左右匾额:凤鸣龙湖、五台岚津。

    崇圣寺

    崇圣寺,东对洱海,西靠苍山,位于大理古城北约一公里处,素以寺中三塔闻名于世。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经历代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享“佛都”的美誉,为南诏、大理国时期著名的皇家寺院。清咸丰年间烧毁,仅余三塔。1978年对三塔全面维修。2002年起,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个层次进行规划建设,各大殿陆续得以重建。2005年全部落成,2006年7月举行了开光大典。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

    崇圣寺三塔景区的蛮王礼佛图石雕照壁

    景区前的“不二法门”牌楼

    立于崇圣寺大门前方广场上的6.9米双面大鹏金翅鸟雕塑,是以三塔出土文物金翅鸟为蓝本创作而成。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景区入口

    沿石阶梯道拍摄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唐,当时先建了16层的方形密檐式砖塔“千寻塔”,高69.13米。北宋大理国时期又建了南、北八角形的10级砖塔,均高43米。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崇圣寺是三塔建设在先,规模弘大的崇圣寺建于其后。

    崇圣寺三塔中最高的千寻塔,当地人称“文笔塔”,建于唐文宗开成元年,南诏丰佑年间(836年)。

    三塔中的两座小塔位于中间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米,两塔形制一样,均10层,高42.4米,为八角密檐式空心砖塔。

    崇圣寺三塔,又称“大理三塔”,是大理的象征。从水潭处拍摄三塔,更能拍出三塔的雄姿和清晰的倒影。清代杨炳锃有《三塔倒影》诗:佛都胜概肇中堂,三塔嶙嶙自放光。苍麓湖蟠显倒影,此中幻相说空王。”

    南诏建极大钟钟楼。大钟,初铸于南诏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故名南诏建极大钟,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与三塔同为镇寺之宝。徐霞客《滇游日记》中记载:“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惜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的战乱。1997年重铸,钟高3.86米,口径2.138米,重16.295吨。

    大雄宝殿,仿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建造,重檐九开间,总高26米,殿阔51.7米,中供奉有华严三圣,即如来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观音殿,属于仿明代建筑,重檐五开间,正中供奉有十一面观音像,十一面观音是观音的一个化身。

    转经筒和金刚杵,均五组,位于观音殿前方。转经筒居左,金刚杵在右,最大的金刚杵长6米、直径1米。

    崇圣寺山门。崇圣寺作为南诏国、大理国的皇家寺院,曾是大理历史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声誉最高的一所古寺,是大理佛教密宗大阿吒力教的中心,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曾有九位大理国王逊位后在此出家修行。

    站在景区平台上远眺来时经过的不二法门、大理城区、洱海和苍山。

    重建的崇圣寺,主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护法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石牌坊、望海楼。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建有法物流通处、方丈堂、客堂、斋堂、罗汉堂、千佛廓、祖师殿、佛教研究院。由于行程计划的限定,仅游览了三塔和部分殿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旧相册——大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fhcltx.html